了几座殷墟王陵区的墓葬,包括曾 经被盗出过“司母戊方鼎”的260——它可能是武丁王的一位夫人“妇 娣”的墓。
这座大墓旁边,还有些相对较小的贵族墓葬。这些墓主应当是王 室近亲,所以获准埋葬在王陵区。其中的259,从地层和随葬器物看, 属于殷墟二期,约在武丁王中晚年。
259墓室内的二层台上有一具儿童尸骨,头被砍下,压在自己 身下;沿着东西两侧的二层台,顺序摆放成年人头骨14枚,其中一 枚盛放在铜蹴(蒸锅)内,铜期是躺倒的,局部被压扁,可能是木椁 室塌陷所致;墓室脚端的二层台上有牛腿等食品。此外,墓穴填土过 程中还杀了一人埋入。
人头骨所属的躯体不在墓穴内,可能因为墓穴面积有限,便在墓 穴两侧各挖了一座坑:东侧坑埋无头骨架六具,西侧坑埋八具,正好 和墓穴内的14枚头骨对应。29
铜羸是蒸食物的炊器,里面的人头会不会是被作为食物蒸熟的? 在当时,考古工作者从未想过这种可能性。直到十几年后,在另一座 殷墟贵族墓葬也发现了铜巅人头组合,而且人头所属的躯体就在旁边, 人们这才对商朝的人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
259出土的铜期和里面的人头
附录三:甲骨卜辞中的献祭人数
胡厚宣先生根据甲骨卜辞统计过殷商诸王的献祭人数。他共找到 有关人祭的甲骨1350片,卜辞1992条,合计共献祭13052人。此夕卜, 还有1145条人祭卜辞未记载人数,即便按最少一人计算,甲骨卜辞 记载的献祭总人数也会超过14万。
按卜辞所属时代划分,殷商各期的人祭数量是:
一,属于武丁王的人祭卜辞1060条,献祭9021人。另有531条 卜辞没有记载人数。
二,在武丁之子祖庚(第二十三王)和祖甲(第二十四王) 期间,有人祭卜辞ni条,献祭622人。另有57条卜辞未记载人数。
三,在凛辛(第二十五王)、康丁(第二十六王)、武乙(第 二十七王)、文丁(第二十八王)期间,有人祭卜辞688条,献祭 3205人。另有444条卜辞未记载人数。
四,在最晚期的帝乙(第二十九王)和帝辛(纣王,第三十王)期间, 有人祭卜辞117条,献祭104人。另有56条卜辞未记载人数。3。
上述统计中,武丁王献祭的人数最多,占殷商诸王的69;不过, 这只是出土甲骨的样本,未必完全代表实际发生人祭的比例。最明显 的是在祖甲、帝乙和帝辛时期,人祭卜辞数量很少,而这很可能是因 为祭祀制度不同造成的。
在武丁等多数商王的时代,王的祭祀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每次献 祭之前都要占卜询问献祭的方式和数量是否符合神灵的意旨,这自然 会留下大量关于人牲的记录。但祖甲、帝乙和帝辛三王实行的是所谓 的“周祭”,方法是按照天干顺序,为所有需要祭祀的先王和先妣制 订一年周期的祭祀表,固定每次祭祀的时间和形式,所以卜辞中便不 再记载献祭用人和动物的种类与数量。及关于“周祭”到底使用哪些 和多少祭品,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结论。
注释
1 参见顾颉刚《尚书盘庚三篇校释释论》,《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9,中华书局, 2010 年。
2 朱彦民:《殷墟都城探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0页。
3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沮北商城宫殿区i号基址发掘
简报》,《考古》,2013年第5期。
4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渔北商城宫殿区二号基址发掘
简报》,《考古》,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