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467节(2 / 3)
地订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否则换成任何一家单位都舍不得如此大手笔。
李立军里里外外转了一圈,却满意地点头:“很不错啊,你看看这里的瓷砖跟浴缸都是进口的,24小时供应热水,还有煤气又不用烧煤炉,外国人都是这么住。你们看小区前面这么大的公园,绿化多好啊。交通什么的都方便。再说了,小区里24小时有保安巡逻,换成其他地方能有这么好?”
其他人被成功地说服了,他们估计周经理相中的就是24小时巡逻的保安。
毕竟差点儿被人泼过硫酸,有心理阴影,希望保证安全也正常。
杜仲点头:“难怪要花大价钱选外销房了,外国人住的地方,安保肯定要到位。”
李立军拉开现在极为少见的铝合金窗户,看了眼外面的大片绿地,突然间笑道:“周经理真够意思啊,花这么大的价钱。”
杜仲也赞同:“其实把我们放郊区也没关系。反正搞贸易,也要到处跑,有个地方住就不错了。我在学校干了那么多年,总共也就借了8平方米给我住啊。”
凡事就怕比较。这一比较,大家都感觉周经理起码是可以打90分的领导。
于是同事们集体商量之后,决定打个电话给周经理表达谢意。他们不是不知好歹的人,领导花大价钱为他们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他们当然得领情。
这个电话就由杜仲打,他现在是贸易公司的总经理,直接对周秋萍负责。
电话打到了周秋萍的大哥大上,他言简意赅的表达了东方贸易公司全体员工对新工作环境的满意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
周秋萍也满意:“收拾好了没有?电脑应该明天能到位。你们拜访过邻居没有?”
杜仲有点懵圈:“拜……拜访邻居?不太合适吧,这边住的基本都是外国人。他们好像不太喜欢被人打扰。”
周秋萍却相当坚决:“他们不仅仅是你们生活中的邻居,也是你们工作中潜在的客户。现在,把你们的货品清单准备好,去一家家的拜访。你们想想看,眼下还在海城呆着的,而且有固定住所的外国人普遍都是什么身份?他们总不会是来旅游的。”
事实上,外销房里住着的除了三侨之外,基本都是外商。
今年春天,政府宣布开发浦东之后,再度吸引了不少外商来到海城。他们对这个世界人口最大的国家市场摩拳擦掌,希望能够一展拳脚。
但眼下海城的城市建设远远满足不了大家的需要。
外国大公司想要在海城设立办事机构,常规做法是在豪华大酒店长期包套房,显然这个价格也是相当感人的。
到了1985年时,外滩的联谊大厦成了十里洋场首幢涉外写字楼。但这座城市大规模建设写字楼,起码得等到1992年的南巡谈话之后。
这就意味着虽然外国人总是强调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但他们在海城住的外销公寓实际上也承担着类似于工作室的责任,同样得干活。
再说真是要公私分明到那份上的话,每年夏天跑到布达佩斯去度假的西欧商人又是怎样一边晒着太阳浴一边谈妥下半年的生意的呢。
周秋萍理直气壮:“你们就是做外贸的,你们周围都是外商。不去拜访他们,你们要白白让生意跑走吗?”
还准备到公园里去逛逛呢,逛啥呀?生产队的驴都不敢这么歇。
也不想想看这房子多贵。
羊毛出在羊身上啊。
电话挂断了,贸易公司的同志们目瞪口呆。合着让他们住在外销房里,还有这用途啊。
这头卢振军看周秋萍挂电话,忍不住噗嗤笑出声,一边笑还一边点头:“你可真够可以的。”
周秋萍忍不住肉痛:“外销房真贵,简直就是宰肥羊。”
关键在于她知道外销房升值空间不大呀。虽然地段好,但房型古怪,普遍又没电梯。到了2000年左右商品房大爆发的时候,它们就愈发没有吸引力了。再后面的市场上,它们还会沦为滞销货,可以说相当够呛。
要不是实在没办法,她真不愿意一口气掏了80万美金,就买这些外销房。
卢振军哈哈大笑,理直气壮:“那当然了,队列对外还是要分开的。同样的房子,在他们国家卖的可比这贵的多。”
他们说话时,人在火车站。
卢振军特地从国外飞回来,一是为了亲自带队下河村的周大爹等人去干国际挑夫的活,二就是为了把儿子卢小明送回国。
尽管他愿意把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孩子,可实际上他天天跑来跑去,动不动就在欧洲各国横跳,一个礼拜能有两三天跟儿子坐在一起吃晚饭就不错了。
所谓的陪伴,委实是够呛。
更重要的是卢小明今年才上三年级,一个小学生跑到国外去读书,周围根本见不到中国小孩。语言观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孤独啊,他完全找不到可以交流的人。
父子俩又长谈了一回,卢小明决定回国上学。他也要去海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