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节(5 / 6)
老板需要他们配合起来的时候,他们也就必须“精诚团结”起来。
在英国,基本的情况也差不多,虽然的确有一些小媒体,站在反殖民主义的立场上乱叫,但是各家大媒体还是能把握主旋律的。而且,在如今,征服布尔人乃是符合绝大部分英国金主的利益的,所以就算是反对党,虽然照例是对政府提出了批评,但是调门并不算太高。于是英国政府先是冷静的观望了一天,然后果断的派出了精锐的骑警,迅速的恢复了唐宁街的秩序。而主要的媒体,对英国政府的这种做法,普遍的采取了“我什么都没看见”的态度。
然而,英国政府的这些招数也只能在大英帝国的境内搞搞,在整个的欧洲和北美,对于英国的批判浪潮还是一波接着一波的。一个月之后,安妮日记的单行本首先在美国发行,好几位参议员亲自参加的这本日记的发行仪式,并发言猛烈的抨击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当然,美国在菲律宾搞的那个不叫殖民主义)——议会民主制度就是好,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政府不便于直接表态的时候,都可以让议员什么的出去胡说八道。
紧跟着美国的节奏,这本书也开始在欧洲市场上流行了起来,成了文艺青年装点自己的不二之选。就像很多年前,德国的小青年都要有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或者许多年之后,一大堆欧洲人总喜欢在t恤上面印上切格瓦拉的头像一样。
接着,美国那边又爆出了一条新闻,说是一家新建立的电影公司——梦工厂电影公司宣称将拍摄安妮日记的有声电影版本。
和以前的那些小本经营的电影公司不一样,这家公司显然有着雄厚的资本,(有传言说,布尔人的流亡政府就是这家电影公司的重要投资人。)这家公司宣布,整个电影的拍摄预算高达五万美元,电影的长度则长达两个小时。这样大的投资,这么长的时间长度,这在电影才刚刚出现的当时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了。
虽然在这家电影公司的股东名单中更本就没有麦克唐纳什么事情,控股的全是一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投资公司什么的。(什么?你问这些投资公司的股东?那自然有另外的一些银行呀什么的,然后,就像剥笋子一样再剥开几层,最后,你就能看到麦克唐纳创投,或者其他企业的名字了。)不过,据说,麦克唐纳先生作为一位著名的反对战争的和平人士,一位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很不错的成就的人,在这部电影中担任了一定的技术指导的角色。当然,史高治·麦克唐纳先生并不是一个爱炫耀的人,他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件事情。人们对史高治在这部后来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的作品中的作为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于这篇电影的导演,也是梦工厂电影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埃德蒙多的回忆。
“说起成立电影公司的事情,完全是托了我们的演员薇拉的福。那天我的剧团刚刚演完了《古巴女郎》,大家正在后台换装。剧院经理别克先生在和我闲聊的时候,无意中就提起了《安妮日记》。他对我说:‘埃德蒙多,你注意到在你们的最后一场里那个给女主角牵着婚纱的小姑娘了吗?她长得和《安妮日记》中的那个安妮很像呀。’
他这么一说,我才真的发觉,我们的小薇拉长得还真的和安妮有点像。你知道,那个时候《安妮日记》正火热,受欢迎的程度简直就像是当年的《汤姆大伯的小屋》,于是我立刻就想到了,为什么我不将它编成一出戏剧呢?于是我就行动了起来,一个星期之后,舞台剧版本的《安妮日记》就进行了彩排。
彩排当中,也是有几个观众的,主要都是剧院里的人,但是这一次除了剧院里的那些人之外,还有几位我不认识的人。彩排结束后,别克先生又找到我,对我说:‘埃德蒙多,你听说过有声电影吗?’”
安妮日记(五)
有声电影这东西埃德蒙多当然听说过,但是此前他一点都没觉得这东西和他有任何关系。因为,在此之前,电影这东西似乎就是一种专门用来猎奇,用来看新鲜的玩意儿。和戏剧艺术似乎一点都沾不上边。所以,当他从别克的嘴巴里听到这个词语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把它和自己的戏剧联系在一起。而是以为别克在随意闲聊。
“我听说过,还看过一段火车进站呀,或者熙熙攘攘的街道呀什么的。初看的确有点意思,但是新鲜劲过去了也就没啥了。”埃德蒙多不以为然的说。
“我是说有声电影。”别克说,“最近爱迪生搞出来的那个《歌手》你看过没有?”
“看过,不过我也没觉得怎么样,电影里的人一跳一跳的,看得眼花。而且,那个声音……我认得那个唱歌的家伙,可我从没想过,他的声音能那么难听,简直就像是……就像是一只得了重感冒的鸭子!”埃德蒙多皱着眉毛说。
听到这个评价,别克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埃德蒙多,没看出来,你居然也会说这么刻薄的话。不过,你得承认,看过《歌手》的人,比能亲自到剧场来看演唱的人多。而且,爱迪生先生弄这个更多的是在炫耀技术。并没有认真的从艺术上来加以处理,加以要求。所以……嗯,你也知道,同样一出戏,让不同的人来演,效果绝对不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