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他们很悲愤,却还是被挟制着越走越远。
崔衍昭把这短暂的对话听得清清楚楚,忍不住为着两人的生命安全感到担忧。
被这样当面造谣,王适安肯定不高兴。
崔衍昭看向王适安,正准备让王适安冷静,却发现王适安嘴角扬起,似乎很愉快的样子。
与他目光相触,王适安面上的愉快更加明显了。
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这么开心。
崔衍昭觉得王适安的想法好难懂。
王适安道:得陛下如此信任,臣荣幸之至。
崔衍昭以前都没发现王适安这么容易满足。
他默然地望着王适安,望了一会,王适安目光渐渐变得幽深。
崔衍昭心里一惊,忙道:我们现在讨论下天师道的事情吧!
-----------------------
作者有话说:果咩那塞久等了。
最近三次元非常不幸所以一直找不到码字状态qaq,会尽快调整的。
本章掉落小红包,么么
第73章 都是反贼
娄县。
天气恢复晴朗后, 田埂已褪去大部分潮湿的水汽,但因霖雨而发霉的庄稼却是已经无法可救。
从吴县到娄县有一段距离,崔衍昭赶了整整一天才到娄县县城。
在路程中, 他发现了一个盲区:
吴郡范围并不小, 各县长官能在收到通知后立刻前来, 结合这个时期官员以务实为耻的普遍作风,只能说明他们很可能平时都不在任上,而是在作为吴郡治所的吴县或吴县附近潇洒。
享有特权却不务正业,也难怪王适安对他们看不上眼。
崔衍昭这次是独自行动, 他趁王适安夜间有事出去时,留了一张纸条,从太守府征用了一匹马,也出去了。
天师道涉及外戚,现在宫里没有妃子, 唯一的外戚也就太后娘家。
养父都把帝位给他了, 他理当要照顾好太后,决不能给别人借题发挥,把太后牵涉进去的机会。
而他又没有太多可以信任的人,当下只能亲自调查。
崔衍昭下马,步行到田埂边,牵起蔫了吧唧的叶片, 摸了摸表面, 确认已经没救了。
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生活主要来源都是地里的收成,极度依赖自然条件, 一旦出现个灾害影响作物收成,整个家庭的经济就崩塌了。
一开始可以靠去邸舍借债度日,但那可是高利贷。普通人陷入高利贷的罗网之中, 很快就会失去作为抵押的生产资料,没了做自耕农的资格,沦为富户的附属或者流民。
迫于眼前的现实,崔衍昭意识到这一点,心里原来的观念不由动摇。
这样一个败坏到了极点的社会,的确无比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
可是想想到现在也不过过去十年的前朝暴乱,从寿阳席卷至建康,又牵涉到两广地区。
那场暴乱造成的伤害很大,在暴乱高峰期,就连建康周边都沦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建康宫中也饿死了不少贵族。
如果不是养父扫清其他势力,江南到现在可能还是混战状态,连表面的安稳都没有。
在大概率的秩序崩坏和摇摇欲坠的平稳现象之间,真的很难作出选择啊。
他沿着田埂走下去,最后得出结论,这边田里的庄稼是彻底没救了。
其他遭遇水患的城镇恐怕也是一样。
崔衍昭想,至少对遭遇水患的城镇免税是必行之举。哪怕世家反对,也非做不可。
只是想到回建康后要开始安抚世家,以免他们从中作梗让政策落实不下去,崔衍昭还是感觉到了沉重的压力。
正深沉地思考着,身后忽然传来动静。
有人在往他的方向极速奔来。
崔衍昭猝不及防被来人按住肩膀。
崔衍昭:?
发生什么事了?
他一转头,正好与来人对视。
对方看到他的脸,稍微地怔忪了片刻,很快从袖里抽出一把刀,威胁道:把你的外衣换给我,不然休怪
不等说完后面的威胁之语,崔衍昭立刻开始解衣服。
来人一开始还以为崔衍昭是要反击,手里的刀都推进了一些,发现崔衍昭是真的在配合时,表情变得有些奇怪。
崔衍昭把脱下的外衣递过去:给。
对面有刀,他没有,反抗成功的概率不大。这种情况,课本里写的都是与之周旋,先麻痹对方的警惕心,再见机行事。
而且他非常怀疑对方就是他这次专程来找的那群借天师道名义搞事的人,现在对方都送上门了,正好可以打听情况。
来人接过衣服,毫不客气套在身上。
崔衍昭:
崔衍昭低头看了看自己,还好他穿得多,即使失去了一件外袍,也不会显得衣衫不整。
不过虽然看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