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难得地圣上多吃了一碗肉糜粥,翌日就精神抖擞地去了议政殿。
皇帝向众大臣问了捐赠一事,王相听了建议皇帝给发个表彰,余下两位副相复议。
皇帝顺水推舟,着舍人院那边起草诏书,表彰大义之商。
事情非常顺利,翌日,付引良带着圣上的诏书及那块“厚德仁义”的牌匾去了金桥大街。
皇帝派人过来表彰,赵掌柜赶紧指使铺子里的一个小伙计跑去兴源巷接东家过来。
苏桃坐着驴车到了铺子。
赵掌柜正陪着付引良喝茶。
苏桃进了铺子里的迎宾室,见到一位坐在椅子上喝茶的面白无须的男子,这人穿着跟之前来家里的严大人一样。
苏桃猜测他就是来宣诏的内侍,于是走上前盈盈一礼,“中贵人万福。”
付引良站起来回了一礼,“东家有礼。”,而后,便开始光明正大的打量苏桃。
齐大人的娘子年岁很轻,看着不过十六七岁,穿着银灰色带暗纹的窄袖短褙子,头上梳着矮髻,带着两只珠花。
时下妇人都爱佩戴耳珰,她两耳光秃秃的,极是朴素。穿着朴素,人长得却不朴素,她很美。
不是那种倾国倾城的美,而是一种不张扬的令人舒心的美。
付引良打量着苏桃,客气地说:“东家仗义疏财,给宿州的百姓送去了救命的粮食,圣上倍感钦佩。令吾给东家送来了“厚德仁义”的匾额。”
付引良说着边往外走,苏桃跟在他身后,感念圣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小女子能在天子脚下做营生,无不是托了当今圣上的福,宿州遭了灾祸,咱们也该尽些绵薄之力。”
“东家仁义。”付引良走到铺子门口停下说,“东家准备准备接诏吧。”
苏桃领着两个铺子的众人,跪在了铺子门外的街道上。
付引良念了圣上表彰苏桃及铺子的诏书,并送上圣上亲笔题词的牌匾。
众人都挤过来看看热闹,不免有些羡慕嫉妒的。
之后,苏桃自己收起圣上的诏书,又让赵掌柜把匾额就挂在了铺子里的显眼处,一时过来看圣上亲笔的人络绎不绝。
后面果然如此大家所料,有些商户纷纷去户部捐了粮食、物资,还有生药铺子捐赠药材的。
不止有商户,京城中的官宦之家以陆家、贺家、韩家三家为首也纷纷捐了物资。
后面捐赠物资的商户,宫里也都给发了表彰的诏书,可是匾额却是只有锦昌布行那一块。
捐赠持续了一个多月,具体捐赠了多少东西苏桃不知。
只不过从此之后,他们锦昌布行和锦绣坊算是打出了名头,生意更加火爆起来。
第166章 安人
又是一年腊月。
进入腊月眼看着就要到岁节了,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各府衙年节前的收尾阶段。
偏偏是这个时候,在翰林学士院修撰位子上待了不足两年的齐贺升职了。
一纸诏书下发,齐贺升任正六品内阁侍读,一个专管给圣上讲经的活计。
齐贺升职之后,他在圣上的授意之下也给苏桃和赵氏请封了同级的命妇封号—正六品安人。
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可以给家中的母亲和妻子请封的,这次赵氏和苏桃能请封包括齐贺能突然被皇帝想起来,可能都是苏桃的这次捐赠功劳。
还没有到年节齐家便先迎来了齐贺升迁的喜讯。
加上十一月底京城下来一场雪,庄子上也没有什么活计可干。
齐老二赶着他的毛驴车回了兴源巷,齐三郎跟杏儿也带着一筐鸡蛋,提着两只大红公鸡跟着齐老二回来给齐贺庆贺。
朗哥儿再过一个月就满周岁了,也就是前几天突然间他走着走着就松开了手上扶着的小木车,支楞着小手就自己能走了。
赵氏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无不遗憾。
后面她还是抱着朗哥儿去了院子,放他在院子里走,她拿着一把菜刀在他的两脚中间的空地上剁了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