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陛下、太子以及诸位同僚复杂的目光,萧何硬着头皮请罪:“臣有罪。”
嬴政微不可察地笑了一下,溱洧这段时间已经和这位下属颇为相熟,此时便揶揄道:“确实有罪。你身为官吏,应当公正执法,怎能借职位之便包庇刘季呢?”
萧何怔愣一瞬后满脸愧色,又听太子复言道:“有罪不能不罚,便由吕雉核实汝与刘季之罪,念及汝保留本朝法令藏书之功,从轻发落吧。”
萧何更加惭愧了。
从前他庇护刘季,刘邦登基后却以疑心回报。
如今殿下庇护自己,他绝不会忘记殿下的恩德。
只有韩信颇为迷茫:不是在说刘邦吗,怎么又扯到了刘季头上?
自己来咸阳多日,早就听闻刘季兄弟颇为豪爽,一直想要与之相交。
他怎么和那刻薄寡恩的刘邦扯上关系了?
此时他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刘邦和刘季似乎是同一个人。
吕雉见嬴政颌首,这才行礼领了太子给她的这个任务。
垂首而立,吕雉心中却颇为不宁:她总觉得韩信死于钟室之中,有些不太对劲。
先前明女郎说过,未来的她和刘邦帝后打架,许多不知进退的开国功臣都遭了殃。
现在想想,不会这韩信就是其中一员吧?
吕雉知道,合格的政客根本不会在意上一世发生了什么。
比如她师父李斯,就算天幕现在说自己亲手杀了他,师父也只会付之一笑,继续掏心掏肺地传授她知识。
若是把师父换成太子夫,师兄恐怕没有师父那般老奸巨猾,应该会对自己敬而远之。
但这韩信
吕雉有些如芒在背:若是他真如明女郎所言,政治素养极低,恐怕她要时刻担心自己的小命了。
韩信此刻在想什么呢?
他在心疼萧先生。
韩信从淮阴千里迢迢来到咸阳,形容狼狈,是萧先生慧眼识珠,才让他不至于在科举之前饿死。
也只有萧先生在科举之前就认可了他的能力,甚至为他据理力争,使武举设了比试、演兵两科,不然仅凭前者,他断然拿不到魁首之位。
如今得知萧先生为那刘邦做了如此多事,既是好友,又是恩人,刘邦却让他惨死在钟室之中,所作所为实在令人不齿。
这便显现出韩信在政治上的幼稚了:臣子为君王做的事,又怎么称得上是恩德呢?
第90章 相国自污,陈豨英布 韩信这个人简直是……
但韩信就是这样一位看重恩情的人。
历史上, 他愿意用千金报答从前施舍给自己餐食的妇人。
同理,他认为自己为刘邦做的事,对刘邦施的恩, 也配得上刘邦回报他一个王位。
“后来论功行赏时, 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给他的食邑最多。跟在刘邦身边的将士们都心有不服,毕竟萧何只在后方舞文弄墨,怎么比得上他们这些在前线拼杀的将领呢?”
“刘邦却觉得, 自己起义前期, 萧何就率整个宗族几十号人誓死追随,战时稳固后方, 为前线补充军需、运送军粮,功劳可传万世,远胜其余将领的一时之功。”
“就这样, 刘邦力排众议, 使萧何成为了开国第一侯,位列众卿之首。”
萧何掩下心中复杂思绪, 如按明女郎所言,直至此时, 自己与那刘邦之间的情谊仍尚未变质。
溱洧也若有所思地看了他一眼:
时人重亲族,身处乱世, 萧何仍愿举宗族之力追随刘邦;而他如今在东宫地位已然不低, 却丝毫没有举族迁居咸阳的意思,足可见他与那刘邦之间的情谊有多深厚了。
“这对好友此时应该也料想不到, 在不远的将来,刘邦竟然会对萧何产生疑心。”
“萧何凭借能力一路高升至相国之位,封无可封的功劳反倒成了他的罪过, 对待公事的勤勉、对待百姓的仁慈,也都变成了收揽民心的手段。”
“当萧何故意犯错、自污声名时,是不是也曾期待过刘邦能看出他的恐惧与无奈呢?而不是像谋士所说的那样,陛下会因您犯下的过错而放心。”
“可惜刘邦让他失望了。”
“见到百姓控告萧何,见到相国在关中的威望荡然无存,刘邦非常高兴。”
“萧何不死心,他不相信昔日好友会这样对待自己,于是一向谦恭谨慎的他一时冲动,乘机请求陛下将上林苑中的空地交由长安的百姓耕种。”
“刘邦却觉得,相国又在讨好百姓了。”
“萧何锒铛入狱,甚至在狱中被上了刑。”
“刘邦却说,他想要李斯那样圆滑的相国,办了好事都归功于皇帝,办了坏事全都由自己一力承担。”
“他不想要萧何这位好友了。”
嬴政气笑了:李斯确实圆滑,但朕从未让臣下替自己承担过莫须有的罪名。
这刘邦随口一说,又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