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3节(1 / 3)

被斥的父:唱戏修仙背后蛐蛐君父还不够,还倒反天罡骂他?更教坏了后面的皇帝?

被讽的兄:老九可真勇啊,输给他,真不冤。

被喷的百官:不应该是官员喷……谏言皇帝吗?怎么反过来了?

刚赶到钦明殿殿外的姜衡:……

“他,他,他诽谤啊!父皇,儿臣有多孝顺您是知道的!”戏园子赚的钱都给了您分成呢,其他兄长有我这么贴心吗?

元泰帝叹了口气,无力挥了挥手,“来,坐朕旁边来。”可消停点吧。

这话一出,众臣明里暗里,都关注着宁王的举动。

姜衡也是看到元泰帝旁边的椅子后一惊,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这天幕一出,他本就无路可退了,既然如此,宁王坦然一笑,“父有令,儿自从之。”

不卑不亢,泰然自若,正经起来的宁王,倒是也挺唬人,抛开日记本的内容而言,一众君臣心想。

第3章 那武学的确很差了

天幕并没有直接从元泰廿一年讲起,而是先提了一下背景。

【在元泰廿一年以前,正史上有关太宗的并不多,总结起来,也就耽于戏曲,文武不修,志在求道。耽于戏曲,志在求道,这其一嘛,是封王开府,便开戏园,访道观,文武不修,其二是在文思殿学习时经常逃课,课业糊弄。但真要说太宗学问差,那是不对的,道家的典籍,没点文学功底,是沉迷不了的。】

众人颔首,是这样的,所以他们从不认为宁王殿下愚蠢,只认为与楚王一样纨绔罢了。但天幕这么说,证明宁王殿下的武学基础确实差了。

【在太宗日记出土前,史学界对于太宗十七岁以前的推测,是并不受宠,皇宫小透明,与鲁王一起抱团取暖,毕竟诸王的封号,宁王甚至比不上弟弟鲁王,以及后来的吴王,显然圣心不在,所以宁王不得不亲自入场操刀,将事情闹大,因为没有圣心,又不像哥哥们一样上朝听政,是不得已而为之。】

“宁王这个封号有什么问题吗?听起来不错啊。”

民间,有不懂的商贩不懂就问,一旁的书生沉迷天幕,嘴不过脑便脱口而出,“前面的殿下,晋齐楚赵周,都是以国名为封号,早夭的三殿下都还是秦王,更是强国,宁……就只是地域名了,虽然位置也重要,但终究低了一层。”

“还好吧,我朝不是虚封吗?俸禄不都一样。”

“切,你爹叫你哥小甜甜,叫你大傻蛋,但是零花钱一样,这爱就一样了?”

民间跟着天幕的引导走,钦明殿外一众君臣却眼观鼻鼻观心,沉默不语,天幕这话,听起来似乎合理,但……皇宫小透明?抱团取暖?

是,宁王封号是稍微差了点,但那不是自己作的吗?你们是在怀疑,一个七岁就能和君父对着干,嫌弃读书起床早,打死也要睡懒觉,倒逼君父退步,八岁就要修道成仙,逼着君父给他找真人教导的皇子,是后宫小透明?除了楚王,太子都没他放肆折腾!

饶是姜衡自己,都有些不自在的心虚地挪了挪视线。

【但是太宗日记一出,过往的推论都被推翻,也更加证实了,在元泰廿一年的黄河案上,太宗所为,哪里是什么不得已,没其他办法,纯粹是觉得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罢了。】

“黄河?!”

什么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此刻知道是哪一个皇子,哪儿有知道是哪部分黄河出问题重要,一旦和肘击中原几千年的黄河扯上关系,那能简单吗?

“召在京的所有治水官员,翰林院将水域资料都备好。”元泰帝立马吩咐,脸色第一次沉得厉害,黄河案,黄河案,黄河本天灾,却扯上案件,那就是人祸大于天灾!大梁才开国多少年,连黄河都能忽视了不成?!

所有人都希望天幕快点透露详情,天幕却转头放了元泰十七年的太宗日记。

【元泰十七年三月初八,多云】

【太子二哥被废了,意料之中,世子(划掉)太子之争,素来如此,何况还是开国皇帝的原装太子能上位的,惠帝也就是有个好妈才能上位,不过也没捞着太宗。这段时间还是悠着点,不去挑拨虎须了。】

【元泰十七年三月十三,晴,烦死了】

【自己废了人家,还指望人家给你好脸色?有本事去抽二哥啊,拿我们这群还在读书的儿子撒气算什么?夫子都没加课业呢,你一个皇帝懂教学吗,来添什么乱啊!】

姜衡垂下了高贵的头颅,他作证,这真的是他写的,老爹的视线快把他烧穿了,要死。

【元泰十七年三月十四,晴,烦】

【老爹和二哥不愧是亲父子,两个犟种,宫里真不能待了,白白成为出气筒。】

【元泰十七年三月十八,晴,开心】

【撒泼打滚,终于让老爹受不了,给我封王允我出宫开府了,舒坦!自由的味道啊!就是封号宁王,指望一个封号让我安宁点?想啥呢,缺啥补啥,贫道掐指一算,宁王封号注定安宁不了,亏得给了我,我真是个孝子。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