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琴长舒了口气,“要是能考上二中也不错,起码半只脚踏进大学了。”
她没记错的话,从九六年开始就取消包分配工作了,徐健是赶不上末班车,好在这几年他学萨克斯学得还不错,闲暇之余还打球,运动也挺好的,成绩中上,高中三年加把劲儿,以后的出路肯定比其他人多。
父女俩说了一会儿,林琴开始上楼收拾东西。
过了几天,她的工作分配下来,确定是电视台后,她激动得在家里放了一串长长的鞭炮。
周水芳家的五篷船经过,船上的人狐疑地看着南屿。
“文军家又有啥喜事了?这么热闹!”周水芳伸着脖子张望。
陈永定喝了一口水,发出一声舒服的喟叹,“去看看就知道了,顺便把政府的消息跟文军说说,看他是怎么想的。”
周水芳迟疑了一下,还是同意了。
两口子到了南屿豁口大门,喊了两声林琴才听见。
等她开门发现门外是周水芳一家还愣了一下,赶忙招呼他们进去,“叔和婶子屋里坐,我去泡茶。”
陈永定摆摆手,扫了地面上的鞭炮屑一眼,问道:“文军在家不?”
林琴摇头,“他在外面忙,要六点过后才回来,叔找他有事?”
陈永定沉吟道:“前几天一群领导来南溪考察,说是要规划一块地,让南溪上的疍民全都上岸,以后这水上不让住人了。”
“这是好事啊!”林琴愣了一下便笑了,“叔和婶子之前不是一直想在地上盖房子,因为文海文江兄弟俩没在安市才搁置了,现在政府愿意给一块地,以后大家在地上盖房子,也不怕再被其他村民看不起。”
陈永定也是这么想的,就是还有些担忧,“万一我们搬上岸后,政府不让我们打渔怎么办?”
林琴乐了,“那指定不能够啊!不过政府既然在划地给大家,肯定还有田,以后能自己种粮食种菜,养鸡养鸭,偶尔打打渔,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况且咱也不是靠打渔为生,怕什么?”
她刚重生那会儿,南溪上还有一些疍家人真的靠打渔为生,这些年越来越少,今年好像就剩下那么一两家而已。
这一两家也不是不愿意改变,而是各种原因导致无法离开,就跟前世的她和陈文军一样。
“这倒也是!”
第181章 办幼儿园
被林琴这么一说,陈永定和周水芳豁然开朗,面上都有了笑容。
周水芳随口问道:“你家有啥喜事,这鞭炮放得响亮,南溪上的人家都听见了!”
林琴压抑着内心的喜悦,谦虚地回道:“也没什么,就是我的工作分配下来了,心里高兴!”
两口子恍然大悟,“对哄!你今年都大学毕业了!时间过得可真快!你家小子都快上小学了吧!你咋看着还跟二十出头的大姑娘似的!”
“婶子,你夸得我都不好意思!难得你们过来一趟,带点水果回去尝尝,还有西瓜,我爸种了一堆,我带你们去看看,以后你们有了田地也能顺着自己的心意种些庄稼。”
林琴带着他们下地。
两口子知道南屿地方大,也清楚林义种了不少东西,倒是没跟林琴客气。
送走二人,林琴顺便在地里巡了一圈,把一些快老了的菜摘了,顺便捡了几个西红柿,打算洗干净放冰箱里,吃的时候拿出来,蘸白糖,酸酸甜甜十分可口。
傍晚陈文军回来,林琴把陈永定两口子过来的事情说了一下,顺便提了疍民搬迁的事。
陈文军神色平淡如常,“这辈子咱有南屿,不去凑那份热闹。”
这疍民迁徙不是小事,其中还涉及资源分配,根本就不是简单事,他们一家严格来说早就改了户籍,这事还是不掺和为妙。
林琴也是这么想的。
两口子没再关注疍民迁徙这事。
正当林琴准备去电视台报道的时候,老年大学的托育所传来消息,人家要关门,下学期不开班了。
林琴心下一紧,赶忙追去托育所找叶雯雯。
一段时间没来,托育所还是老样子,区别是孩子少了很多,最初两个班,后来增设了一个班,现在却只剩下一个班。
大孩子小孩子全都混在一起,老师也只剩下叶雯雯和徐老师。
做饭的还是赵小红。
林琴多少有些诧异。
叶雯雯苦笑道:“琴姐,咱是老交情,我也不瞒你,当初托育所成立是因为纺织厂职工没办法兼顾孩子,这几年纺织厂效益一年不如一年,可以说从开办托育所那年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只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能坚持,但是到了今年,纺织厂实在经营不下去了,已经宣告倒闭,那些职工孩子上小学的上小学,年纪小的都被领回去了,没了纺织厂的补助和生源,其他老师都辞职走了,就剩下我和徐老师苦苦撑着。
小红原本也可以走的,毕竟她的工资是纺织厂给的,现在纺织厂不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