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5o节(4 / 6)

次,上命运舟入京,焚毁城门,隘不容入。公(海望)命造架堞上,以菜叶铺垫,千夫维挽,舟借其柔滑而入,皆一时之巧思也。”3而根据史料,孝贤纯皇后是以梓宫(灵柩)的形式运回。三月十七日未刻,暂奉通州芦殿,京官齐集举哀行礼。同日戌刻,梓宫入京,从东华门人苍震门,奉安长春宫。4一路上时间紧凑,似乎并未有太多耽搁。《啸亭杂录》的说法并非昭梿亲见,5可能只是一种传说,御舟亦可能是在孝贤纯皇后梓宫入京之后才运入京中。

孝贤纯皇后的崩逝,对于高宗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一来孝贤纯皇后作为高宗的元后,本身受到高宗尊重,其崩逝必然让高宗伤痛。二来一

——————————

1《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05,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乙酉条,《清实录》,第12册 ,第998、999页。

2《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0,乾隆三十年三月丙申条,《清实录》,第13册 ,第81页。

3昭梿:《啸亭续录》卷4,海司空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85页。

4《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1,乾隆十三年三月辛丑条,《清实录》,第13册 ,第82、83页。

5谨按《玉牒》,昭梿生于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初七日寅时。

直致力于营造“模范夫妇”的高宗,也必然会将此作为头等大事对待。故而,高宗对于孝贤纯皇后的丧仪尤为重视,并且对于内外人员的态度也尤为敏感。首当其冲的是高宗的皇长子和硕定安亲王永璜和皇三子多罗循郡王永璋,在面对孝贤纯皇后这位嫡母的丧仪中,被高宗认为表现得不够悲戚,而受到数次上谕申斥,其申斥语中甚至有“此二人断不可承继大统”“伊等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杀伊等,伊等当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等语,用词之重,亦可见高宗当时之心情。另外,如苏州巡抚安宁,在乾隆十三年闰七月进京面圣,被高宗指责为“于孝贤皇后大事,仅饰浮文,全无哀敬实意伊系亲近旧仆,岂有如此漠不关心之理”。2又如,锦州知府金文醇、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湖广总督塞楞额等,均违禁在孝贤纯皇后丧期内剃发,其中塞楞额作为旗人被判最重,高宗怒斥其“丧心病狂”3,部拟斩决,钦命自尽再如,盛京、杭州、宁夏、京口、凉州、四川等省的地方官,只传令让当地官员“过百日剃头”,并没有涉及当地兵丁。高宗知悉后指出:“兵丁虽属微贱,俱系满洲臣仆,亦应与官员一例传行。因未一例传行,兵丁始于百日内朔头伊等忘满洲旧规,可谓不知轻重矣。其未经办理之处,甚属糊涂。”于是这些地方大员也纷纷被交部察议。甚至当时的名臣张廷玉也未能幸免,因为在翰林院拟撰的孝贤纯皇后冬至祭文中,有“泉台”一词,高宗认为“此二字,用之常人尚可,即王公等宜不用,岂可加之皇后之尊”,5于是以大学士张廷玉为首的内阁官员均罚本俸一年。约至孝贤纯皇后周年祭礼之后,高宗的心情才逐渐归于理性。为纪念孝贤纯皇后以及几位已故的皇贵妃,高宗在长春宫设立影堂,供奉孝贤纯皇后以及几位已故皇贵妃的画像、冠服,后来因故在乾隆四十二年撤除。另外,高宗也写了不少诗文,以追忆这位贤淑的皇后。

[封谥释义]

孝贤纯皇后的主谥为“贤”,满文作“erdeung”6,意为“有贤德的”

————————————

1《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7,乾隆十三年六月甲戌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07—209页。

2《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1,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庚午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80、281页。

3《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1,乾隆十三年闰七月癸酉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86页。

4《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0,乾隆十三年闰七月丁巳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62页。

5《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7,乾隆十三年十月辛丑条,《清实录》,第13册 ,第404页。

6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76页。

“有德才的”。按照清代的制度,皇后谥号一般是由内阁拟出数种,然后由皇帝在其中钦定。但是根据史料,孝贤纯皇后的谥号未经内阁拟出,即由高宗直接钦定。关于此谥号的由来,史料中有两种记载。一是高宗在给礼部的上谕中称:“从来,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赋皇后挽诗,有‘圣慈深忆孝,宫壶尽称贤’之句。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1二是《清史稿》中记载:“初,皇贵妃高佳氏薨,上谥以‘慧贤’。后在侧,曰:‘吾他日期以“孝贤”可乎?’至是,上遂用为谥。”2无论是哪一种记载,均体现高宗对于孝贤纯皇后贤淑的认可。在孝贤纯皇后的册文中,亦有“追思皇后之淑德,惟朕知之为最深。畴咨谥典之隆称,自朕衡之而允协。惟贤与孝,实乃兼优。曰孝且贤,词无溢美”。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