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参领第十二佐领4内的一部分孝恭仁皇后的远亲,形成第十四佐领。
虽然目前已经确知孝恭仁皇后家族原本属于正黄旗包衣旗籍,但是这却并不代表着世宗称其家族“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就完全没有依据。孝恭仁皇后的堂伯叔多弼仕至副都御史、总管内务府大臣;远族堂伯叔祖萨马哈是顺治十二年进士,仕至工部尚书;远族堂伯叔达里瑚仕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远族堂伯叔新保仕至刑部侍郎。至于孝恭仁皇后之祖父额森仕至内大臣,父亲威武仕至护军参领,亦拥有中高级官员之门第。
根据乌雅氏谱牒记载,额森娶妻瓜尔佳氏,生有两子。第一子名为威武,仕至护军参领,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二月十二日去世。5第二子名为岳色,曾任司胙官,他在雍正初年还在世,作为世宗的外叔祖被恩封骑都尉爵位。威武娶妻塞和里氏,生有一个儿子和至少三个女儿。独子名为白启,在雍正朝承袭一等公爵位和世管佐领,仕至散秩大臣。三位女儿中,
————————
1谨按,其实世宗雍正帝也隐约提到了孝恭仁皇后家族包衣旗籍的问题,即敕文里的“太祖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一句,实际上即是对包衣旗籍的一种隐晦阐述。又及,这种以特殊原因将外八旗之人养于包衣旗籍的情况,在清初其实并不罕见。
2谨按,清代分封皇子时,不仅要获封旗内的旗分佐领,还要获封包衣佐领、管领。皇子的包衣佐领、管领一般多数由上三旗包衣内带出,如果皇子生母为包衣旗籍,经常会选择带出生母的亲族成为自己府邸之包衣。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上册,第20页。
4谨按,正黄旗第三参领第十二佐领,即所谓“阿萨纳佐领”。
5《奏销档》,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除孝恭仁皇后之外,有一女名为玛颜珠,比孝恭仁皇后小四岁,曾在康熙十五年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1还有一女名讳不详,比孝恭仁皇后小十岁,嫁给镶黄旗满洲钮祜禄氏一等公遏必隆之子阿灵阿,即孝昭仁皇后之胞弟。2
[宫廷生活]
根据康熙朝《奏销档》记载,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圣祖挑选了一批内务府秀女。十二月初五日选中四位秀女,初六日亦选中四位秀女,圣祖命她们八位在同月十三日入宫。这八位内务府秀女之中,即有孝恭仁皇后以及后来的定妃万琉哈氏和良妃觉禅氏。其中,定妃与良妃是在十二月初五日被选中,孝恭仁皇后则是在十二月初六日被选中。孝恭仁皇后的秀女档案为:“多弼佐领三等侍卫威武推荐之女玛碌。子年。十六岁。大者已熟,小者未熟,无疮、气味。满洲。”3
孝恭仁皇后入宫之后,是否充任过官女子,是在何时、以何情况被圣祖收为后宫主位,目前尚不清楚。康熙十七年十月,她生下圣祖第十一子胤禛,即后来的世宗宪皇帝。康熙十八年五月十七日,圣祖下达旨意称:“贵格格一位,著将其吃喝用度各项,按照嫔之等级配给。”4此处之“贵格格”即孝恭仁皇后,由此可知她之前的位分等级为“贵格格”,即后来的“贵人”。同年十月十三日,她被册封为德嫔5,与康熙十六年册封的七嫔同列。之后,在康熙二十年晋封为妃位,居住在永和宫。在此前后,她一共为圣祖生育三子
——————————
1《口奏绿头牌及白头本档案》,康熙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2此段乌雅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乌雅氏族谱》《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3《奏销档案》,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谨按,档案中“推荐”一词满文或作“anaha”,或作“nakahu”(此两词在手写体中较难甄别),前者意为“推脱”“退让”,后者意为“停止”“禁止”。此词在康熙朝档案中常用于形容挑选秀女后对落选秀女的处理,目前仍未确定其含义。一种解释认为,此词应为“nakaha”,表示曾被禁婚待选之意。另一种解释认为,此词应为“anaa”,即相当于后来之“撂牌子”。关于此词之解释,尚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另外,关于“已熟”“未熟”,可参见本书上部“清代后宫主位的来源”一章内之讨论。
4《口奏绿头牌及红白本档案》,康熙十八年五月十七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5谨按,孝恭仁皇后被册封为德嫔一事,虽然见于《圣祖仁皇帝实录》,但是《实录》中对此事的记载十分模糊,既没有记载册文,也没有记载执行册封之官员。从当时的《奏销档》等档案来看,并无为册封进行相关准备的迹象,所以孝恭仁皇后是否真的得到过嫔位册封,目前并不确定。当然,无论孝恭仁皇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