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翦商(出书版) 第21节(3 / 5)

座大灰坑(88xli2h6 ),从中发现了两块铜炼渣,说明铜炉应该 在不远处。

在出土了铜镁和铜锥的88xl12hl8灰坑,还发现了两片由人头 骨磨制成的椭圆形“骨饼”,直径约35厘米,比硬币略大,没有穿 孔和纹饰,不知有何用处。

由于发掘范围有限,没有发现商人的房屋和墓葬,只有一些灰坑。 从这些信息看,在二期,商人征服者数量不多,生活也不算奢华。

综上,老牛坡二期只发现有铸造工具,但没有冶炼铜的迹象,比 如大量的铜炼渣。那么,用于冶铸的铜料又来自哪里?

沿浦河向上游20公里,蓝田县的怀珍坊村有这一时期堆积的铜 渣、木炭屑以及冶铜炉的残迹。比如,有草拌泥的红烧土块,一面粘 有一层绿色凝结铜汁,发掘者推测,这可能是炼铜炉的炉壁碎块。

和同期的老牛坡一样,怀珍坊没有发现大件铜容器(礼器),但 出土有早商式陶器,以及一些小件铜器,如铜戈、小铜刀、铜锥、铜钻、 铜傲和铜环等。此外,还有一块重三斤的铜圆饼(用于铸造的铜锭)。

也没有发现铸铜设备,比如铸造用的范。看来,这里和老牛坡正 好互补,冶炼出的铜锭会被送到老牛坡投入铸造。只是本来可以整合 在一起的冶铸工作,为何要分在相隔20公里的两地?

其一,可能是铜矿石不易运输,且冶炼场地离铜矿越近,则成本 越低;其二,这两种工序都有很特殊的条件,冶铜需要有矿石来源, 铸铜则还需要铅和锡,以及合金配比技术。两种工序分离背后的原因 可能是,这是两个不同的商人部族各自拥有的产业,怀珍坊这家有矿 山,老牛坡则有铅和锡以及铸造技术,他们可以分工合作,却不愿合 并成一&039;家。

和冶铜设施同期,怀珍坊遗址还发掘出五座低等级墓葬,尸骨大 多残缺,下葬时应该已被砍去肢体。l墓主缺头骨和右半身骨骼, 有右小腿骨。从骨架观察,头骨及右半身骨骼应该在埋葬时就缺了, 足骨有明显截断的痕迹。2墓主是一名儿童,“坑内仅有两根小腿骨, 有明显的截痕”。3墓主的骨架缺上肢骨和肋骨等,发掘报告认为, 下葬时尸体就已经不完整了。4墓主的骨架缺右上肢骨、左股骨及 其他小件。2

这是伴随商人而来的征服和残酷统治,自给自足的土著村落成为 商人统治下的奴隶庄园。一方面,开采和运输铜矿石需要较多劳动力, 怀珍坊的这些死者可能是被奴役和虐杀的本地劳工。另一方面,这些 人仍然拥有比较正规的墓葬,墓穴里有几件简陋的随葬品,说明他们 还生活在自己的村落和家庭环境中,死后也由亲人安葬。

怀珍坊的早商文化层很薄,没有更晚的(殷商时期)陶器和铜器, 说明这个据点只是昙花一现,然后被永远废弃。

第二轮西进运动

不止怀珍坊聚落,甚至不止关中,在商朝中叶,商人在各方向的 扩张潮都在冻结和收缩。此时,并未出现强有力的外敌,正如前文所述, 商人的挫折来自内部的九世之乱,这造成了王朝近百年的停滞。

然后是盘庚王迁殷。之后,殷商终于稳定了下来。经过几十年休 养,王朝实力逐渐恢复,到长寿的武丁王在位时期,又开始了对四方 的征伐。而且,殷商已经有马拉战车,王宫和上千里外的战线的联络 得以解决,征伐已不再是盲人摸象般的自发扩张,而是由商王统一指 挥的军事行动。

第二轮“西进运动”是武丁开启的,重点指向晋南和关中盆地。 商人入侵者持续向关中西部推进,与各种土著部落频繁发生激战。这 是上一轮自发扩张潮从未能抵达的地区。

关中西部有一个叫“周”的羌人部族。有一条甲骨卜辞的内容, 就是武丁占卜要不要亲自去征讨周方:“丙辰卜,宾贞,王惟周方征。” (《合集》6657正)此外,武丁还多次占卜需要派哪些武装去“寇周”, 寇也释读成“扑”,都有征伐之意。这种卜辞多达九条,预备动用的 武装则有“多子族”:“己卯卜,允,贞:令多子族从犬侯寇周,叶王 事。”还有犬侯、尹侯、崇侯虎以及一些字形无法释读的侯和人名。3 可见,武丁动用的兵力非常强大,尤其是“多子族”,它是商王族的 武装,陈梦家将其比作清代的八旗军队。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武丁这里讨伐的羌人周族(姜姓周族),和 后来周文王的姬姓周族不一样。4武丁王时期,周文王的先祖姬姓周 族还生活在偏远的陕北山地,而非关中盆地,商朝还不可能知道他们。 当然,羌人周族和姬姓周族还有血缘上的联系,后面我们会对此详细 介绍。

商人军队消灭姜姓周族后,占据了岐山之南、渭水之北的周原地 区。然后,武丁王册封了一名王族显贵统治周原,在甲骨文里,他被 称为“周侯”。注意,这是商人建立的周原侯国。

周原地区出土过几次商代青铜器,5有窖藏,也有墓葬。多数铜 器造型属于殷墟前期,恰和武丁时期的西进运动吻合,但也有少数铜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