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里头一夏朝时期,晋南地区的绛县西吴壁出现了冶铜工场, 主要是把铜矿石冶炼成红铜,但没有在当地发现青铜铸造技术。发掘 者推测,西吴壁可能是二里头-夏朝控制的一处采矿和冶炼基地,生 产的红铜供应二里头。但西吴壁尚未发现高规格的城邑、建筑和墓葬 等,缺少夏朝统治的直接证据;也许,它是由本地部族掌控的,用铜 料和二里头人贸易。
晋南没有发现二里头-夏朝建立的城池,直到商朝早期,商人才 在晋南建立了两座夯土小城池,距离西吴壁数十公里,说明商人已经 控制西吴壁铜矿。在早商,西吴壁的炼铜炉底部还有人祭遗存,5这 似乎是当地族群接受商文化的表现。
在东方,夏王朝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据点——郑州大师姑古城和新 郑望京楼古城,距离二里头100公里左右,城池规模不大,边长仅数百 米,城内没有发现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但抛掷在灰坑里的尸骨较多,显 示有较强的权力因素和社会冲突,也可能是和异族之间的战争比较频繁。
这两座小城,意在守卫夏朝的“边疆”。从这两地再向东,是山 东地区的岳石文化;向北,是辉卫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当然,它们和 夏都二里头的关系也难以确定,也许是二里头直接管辖的边疆据点, 也许是接受二里头册封的地方自治“诸侯”。
东卜冯文化
q 50 ]pk
夏末商初中原主要考古文化分布图6 :郑州(大师姑)和新郑望京 楼处在二里头文化的东部边疆,其中的二里岗(冈)文化兴起较晚, 和二里头是前后承接关系。
夏王都沦丧
距今3600—3500年间,是二里头文化的尾声——第四期。这 一百年又分前后两段:前面半个世纪,二里头人仍旧按照原来的轨迹 生活,沿用着三期建成的宫殿和宫城墙,各种手工作坊都在生产,铜 器铸造技术稳步提高;后半个世纪则发生了剧烈变化,宫城墙开始塌 毁,几座宫殿逐渐废弃,某些外来者侵入了二里头。
在后半阶段,d1宫殿仍在使用,但明显更换了主人:院落里挖 掘了很多灰坑(垃圾坑),有些灰坑破坏了柱廊和宫殿台基;院落围 墙下有很多低等级墓葬,有些死者居然被埋在柱廊下;西廊檐下甚至 挖出了一座陶窑,说明曾有人在宫殿院里挖土制陶,生产下等人使用 的陶器。
种种迹象显示,这座夏都最宏大的宫殿已经成了大杂院,主人不 再是显贵豪门,而是一大批外来的乡土民众。此外,d2宫殿院落以 及南邻的d4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被外来者粗暴利用,很快就失去 了往日的辉煌。
这些鹊巢鸠占,反客为主的外来者是谁?没有文字记录,考古学 者只能从最擅长的陶片分析入手。
在夏朝最后的半个世纪,二里头突然出现了来自豫北下七垣文化 和山东岳石文化的陶器,特别是di、d2宫殿灰坑中的陶片,主要是 外来风格。这说明,有大量来自东北方向的人群入主了二里头,他们 很多虽只是普通民众,但作为征服者,入住了 di、d2这种高级宫殿。
宫城西南角的两座门楼(d7基址和d8基址)在四期晚段也被 废弃,踩踏出的道路覆压在柱洞之上,说明门楼建筑已被夷为平地。 宫城东墙也出现了坍塌迹象,有些小路穿过城墙,还有堆积的垃圾。
这一轮变化发生在距今约3550年前;对照史书,这正是东方商 族崛起、夏商易代的时间,商汤(武王)带领商人攻灭了夏朝。7
在半个世纪的“占领期”,商人征服者放任二里头的宏伟宫殿逐 渐失修、损坏,而新建了两处较大型建筑。其中的一座,在宫城东墙下, d2院落北侧,借用了一段东城墙,同时封堵了东墙最北的一座城门, 被编号为d6宫殿基址。
d6宫殿是分三次逐渐形成的,最早在西端建了一座接近方形的 建筑,然后分两次向东扩建,最后和东宫墙连接。它没有之前二里头 宫殿的宏大和规整,而是更加紧凑和实用。这是典型的商人早期风格: 四合院结构,贴着围墙建房子,不在院落中央建造独立的主体殿堂。
占领者新建的另一座建筑是d10,不太大,在宫城的外侧东南角, 恰好占据了宫南路大道。可见,此时宫城南墙已经塌毁,可以随意通行。
商朝占领时期的二里头宫殿区平面图8 : 6号和10号基址就是在这一时期新建的, 昔日的1号和2号基址则逐渐被废弃。
商人没有继续把二里头当作都城,而是在二里头以东8公里的偃 师市(区)郊建造了一座新聚落,同时,在现今的郑州市区也建了一座。 这两座聚落逐渐扩大,并修筑了城墙,被考古学者分别称为偃师商城 和郑州商城。
这说明,商人对二里头的占领完全是实用和策略性的,新建筑也 不太重视礼仪性。另一方面,第四期发现的被随意抛弃的尸骨数量大 增,其中大部分应当来自商人入侵和统治二里头时的杀戮。比如,一 座四期晚段的墓葬(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