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子里的桌椅他不打算要,全部重新添置。
现在倒是不急,回去吃了午饭慢慢研究。
韩子文揣上钥匙契约,告别丁牙侩回了家。
刚走进梨花巷,就看见隔壁门口停着一辆驴车,一个小伙正从车上搬东西进屋。
小山带着弟妹和阿黄站在自家门口,不错眼地盯着他,就像四个小监工头,监督他干活。
那小伙脾气挺好,手上动作不停,时不时和他们聊上两句。
韩子文挑挑眉。
这家人还挺急,前脚刚租下屋子,后脚就搬进来了。
莫非和他们一样,也是外地来京人员?
大凤听到巷子里传来的脚步声,回头一看,见是韩子文。
她高兴叫了声:“哥!”
和小龙阿黄欢蹦乱跳地跑过来,一人抱住韩子文一条腿提意见。
“哥,你去哪儿了,咋不带我们去?”
小山慢吞吞走过来,向韩子文汇报:“哥,我们隔壁有人搬来了。”
那小伙提起一个箱子正准备进院子,转头看见韩子文,朗声向他打招呼:“韩公子!”
这小伙子二十岁出头,个子高挑瘦削,眉目清秀,五官端正。
模样不说多出众,却给人一种很可靠的感觉。
穿了一件七八成新的鸦青色素面棉袍,很是干练精神。
韩子文一愣:这人认识我?
转瞬间他便明白了,肯定是牙行伙计告诉他的。
韩子文忙拉着弟妹上前,冲他拱拱手:“这位公子好,请问贵姓?”
“免贵姓顾,单名一个峰。以后我们就是邻居了。”
姓顾?
韩子文又是一愣。
他莫名地对姓顾的人有好感,再见顾峰落落大方介绍自己,态度诚恳又不过分亲昵,这好感更深了几分。
左邻不错,现在看来右舍也很靠谱。
没有青山村韩家人那样的极品,以后相处肯定会很融洽。
韩子文和顾峰简单聊了几句,得知他是和奶奶一块,才从外地搬进京城。
果然和他猜想的一样。
“顾公子,你忙吧,我就不打扰你了,要是缺什么东西,尽管来找我们。”
韩子文和顾峰寒喧两句,带着弟妹回了院子。
韩小妹正在厨房忙碌。
今天中午吃柴火鸡。
韩小妹跟着韩子文做了两次,已经掌握到了精髓,现在做得比韩子文更地道好吃。
早上韩小妹和何娘子去菜市买了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老板很贴心地帮着把鸡杀了,去了毛,砍成块,她直接提着处理好的公鸡回家。
这个时代的人们没有吃内脏的习惯,鸡内脏全都处理干净,和着一大坨米饭煮熟,就是阿黄今天一天的饭食。
阿黄特别爱吃。
韩子文进厨房时,鸡肉已经下了锅,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厨房里弥漫着浓郁的辣香味。
从春寒料峭的室外走进暖意融融的厨房,韩子文搓搓手掌,长舒口气。
“好暖和!好香!”
韩小妹正合着玉米面糊,等鸡肉熟了,在锅边贴馍。
这种锅边馍又酥脆又有嚼劲,吸收了烧鸡肉的香气,特别味美。
连吃惯大米饭,再不愿意吃玉米面的几个孩子都喜欢吃。
一次要吃好几个,大米饭都不想再吃。
韩小妹看韩子文进来,手里动作不停,对他道:“隔壁搬人来了。”
“看见了,是个姓顾的小子,二十多岁,人长得挺精神,和他奶奶一块。”
韩子文刚说完,忍不住仔细打量一眼韩小妹。
这两人不管从外貌年纪都很般配,有机会打听打听顾峰的情况。
要是人靠谱,倒是可以撮合他和韩小妹。
他马上又摇头失笑。
莫非带孩子带久了,也成了八卦的老太婆?
这才看见顾峰,就想给他做媒了。
他把这念头放到一边,抓了蘑菇和木耳泡发,待鸡肉熟了,一块煮到肉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