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笛这边忙着看房子,已经有合适的了,手里的闲钱,正好够用。
在张父张母家里,也有人提到了许笛,不是别人,正是张朝茹。
“爸妈,明伟他们厂子已经三个月没发工资了,感觉要黄了。”
“不能吧,明伟转业也没几年,当时他不就是看中这个厂子有发展前景,没去公安局而去了这个厂子吗?”
张父挺惊讶的,他退休以后,很少关注这些事情了。
现在每天拎着鸟笼子,跟着几个志同道合的老家伙一起遛鸟,淘淘古玩,日子过得惬意着呢。
他觉得自己小时候已经吃了太多苦了,长大以后,想找个轻松的工作,退休了,就享受生活。
虽然一辈子被老爷子骂没出息,那又怎么样呢,至少,他有个好身体。
看看老二和老三,拼了一辈子,到头来,又比他强多少。
也就工资比他多一些,这不能吃那不能吃,身体也像一辆破旧的吉普车,哪哪都需要维修。
所以,张父并不知道,现在,变化这么大了。
“爸,那时候厂子好啊,明伟去厂子,就是副厂长。去了公安局,也就是一个小队长。
谁能想到,这几年变化这么大,好好的国营厂,说不行就不行了。
我家三个孩子要养,我一个人的工资根本不够。”
张朝茹长这么大,头一次体会到没钱的日子是真的难熬。
这么多年,她们有住的地方,有正式工作,家里老人时不时的还补贴一些,真的不缺钱。
她花钱大手大脚的,也没攒下什么钱,这几个月,明伟单位开不出工资,她们已经把仅有的存款,花的差不多了。
“那你想怎么办?”
张母看不得唯一的女儿抹眼泪,心疼了。
“明伟他们厂子现在鼓励工人买断工龄,自谋生路。
明伟想着,与其在这等死,不如出去闯一闯。
想着买断工龄有一笔钱,他想去南边看看,倒腾一批货回来卖。
现在那些做个体的,不都挺挣钱的吗?”
张朝茹之前看不起个体户,觉得丢人现眼。现在,她顾不上那些了。
她公公已经退休了,人走茶凉,很多事情,不一样了。
“干个体啊,明伟没有经验,能行吗?”
张母有点担心,她了解自己的女婿,是个要面子的人。
“他自己要干的,已经想好了,我公公婆婆已经同意了。
我公公之前的兵,现在在南边开厂子,生产服装的。
明伟过去拿货,会有些优惠。”
张朝茹把她们的计划说了,不回来和父母念叨念叨,她心里也没底。
“你们想好了也行,你二嫂的堂弟就是自己做买卖的,听说做的不错,在市里买了房子,买了车。”
张母和许笛联系的不多,对她娘家的事情更不了解,只是听谁说过一些。
“咱们家,现在过的最好的就是我二哥他们一家了。
奶奶的工资不低,还有原来政府家属院的房子,这些,不都给我二哥了吗?”
提起这些,张朝茹也是怨念颇深。
同样是孙子孙女,奶奶从来不管她们,眼里,心里就只有二哥一个。
不对,现在许笛和三个孩子也是奶奶的心尖宠了。
“你奶奶的事情谁能做的了主,按理说,她就你爸爸一个儿子,房子,钱,都应该留给你爸爸。”
“你们别痴心妄想了,我自己都没脸说这话,你们也消停的吧。
老太太的东西,她想给谁就给谁,别说你们了,我都没有权利置喙。”
张父很有自知之明,他和自己老娘之间的事情,他心里门清,他没脸去争那些。
他一个月的退休工资不少,一部分作家用,其他的,够他自己花了。
至于儿女,都成家立业了,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我们知道,老太太精明着呢,我们可不敢去老虎嘴里拔牙。
明伟手续办妥了吗,什么时候去南边?”
张母对自己的亲婆婆是真的发怵,从年轻的时候就害怕。
老太太八十多了,身体不错,头脑清醒,威力不减当年。
“快办好了,办好就走,争取年前跑两趟。”
“也是,年前买衣服的多。过年了,谁不买件新衣服。”
张母自己也不懂这些,她也帮不上什么忙。
这么多年,四个孩子结婚,她们已经掏干家底了。
退休这几年,她给朝恒和朝茹江家的孩子没钱花钱。
“妈,你能不能给我二百块钱,老大要找老师补英语,明年就中考了。”
张朝茹家的老大比暖暖小一岁,英语成绩一直不好。
“朝茹,我手里也没多少钱了,这几年,你家的三个孩子还有朝恒家的两个,我都没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