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笛产假就五十多天,现在已经过去三十多快四十天了。
“过几天小吴就回来了,我们两个照顾一个孩子,轻松的很。
最主要的是咱们暖暖省事,不闹人。”
钱奶奶一提起重孙女,脸上不由自主的笑了。
“奶奶,吴姨女儿也上班吗?”
“不上班,她们是农村户口,她女儿的婆家是镇上的。
两人是同学,后来就结婚了。
婆家据说还挺好相处,你吴姨每个月都会补贴一些钱给她闺女。
这次生孩子,也是她女儿婆家的大嫂也生孩子,赶一起。
所以你吴姨才提前几天回去,就是怕她闺女月子里受累。
她就这么一个女儿,虽然以后不知道会怎么样,暂时关系还不错。”
钱奶奶对小吴家的事情知道一些,小吴男人是烈士,她也挺有想法的。
这几年,挣得钱,补贴女儿一些,大头自己存起来了。
“吴姨一直没找,自己带着孩子过的吗?”
“嗯,农村重男轻女,她带着一个女儿,能找的也是带着孩子的男人。
你吴姨不想替别人养孩子,她女儿有补助,她自己也能干。
娘俩小日子过的不错,比再嫁强多了。
两窝孩子凑一起,不是那么好整的。”
许笛没想到吴姨想的挺明白的,与其嫁去别人家帮着养孩子,对方还不一定对自己孩子好。
还不如自己带着孩子过,娘俩的口粮还是好挣的。
“你吴姨婆家人不错,这么多年,能护着她们娘俩。
不然,她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女儿,也不那么好过。”
许笛明白奶奶的话,自古以来,寡妇门前是非多。
尤其这时候,很多法律不健全,农村又有一些二流子。
如果没有婆家护着,是挺不容易的。
许笛和奶奶吃着饭,聊着家常,冲淡了一些张朝阳离开带来的感伤。
初十的时候,吴姨回来了,还带来了不少干菜。
“钱姨,小笛,这是我婆家妯娌自己晒的干菜,炖着吃味道不错。”
吴姨拿回来的干菜,是家里没有的。
钱奶奶和许笛都挺高兴,谢过吴姨。
“大人孩子都好吧?”
“都好,都好,又生了一个儿子,有两个儿子,我闺女在婆家就站住脚了。”
吴姨的话,让许笛挺意外的。
“小笛,吴姨不是重男轻女,只是我这辈子,因为就生了一个闺女,被说了一辈子闲话。
小地方的人都喜欢儿子,我不想我闺女也吃我吃过的苦。”
吴姨说的坦然,她不觉得没儿子是什么罪过,但是,她不希望自己女儿也要面对那些。
“都是当妈的,可以理解。城里也有很多人家,就想要孙子。
也不知道家里有什么需要孙子继承的。家里过的紧紧巴巴的,还要生儿子。
以后都不知道拿什么给儿子娶媳妇,就那一亩三分地,都往哪住?”
钱奶奶觉得那帮哭着喊着要孙子的人,就是没有享福的命。
年轻的时候吃苦受累,老了也要为儿孙筹谋,直到油尽灯枯的那一天。
三个人,整理着东西,聊着家长里短。
许笛想着,还好,奶奶不重男轻女,不然,她们处不来。
自己怀胎十月,辛苦生下来的女儿,被任何人轻视了,她都不高兴。
吴姨回来了,许笛轻松了,她不用做饭了。
暖暖醒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许笛会在女儿醒着的时候,和她说说话。
虽然她现在什么也不懂,但是,妈妈的声音她还是能听出来的。
时间又向前划过,许笛知道张朝阳安全到达。
正月十五那天,张朝阳的父母,张大哥带着儿子,还有张朝恒过来看奶奶了。
不仅许笛愣了一下,连钱奶奶也挺惊讶,他们以往都是提前一天过来,大多数都是张鹏自己过来。
正月十五的时候,他们会拖家带口去他爸那。
“你们怎么过来了?”
钱奶奶问的直白,除了年纪小的张轩贺,其他人还是有些不自在的。
“妈,朝朗后天要走了,我们过来看看你。”
张父有些心虚,之前他没带着妻儿陪老母亲过节,此刻,觉得脸发烫。
钱奶奶看了一眼大孙子,人有些憔悴,不知道是因为离婚的事情还是因为工作调动的事情?
“奶奶,我这一走,可能要一年多才能回来。
过来和你道个别,我自己把日子过的一塌糊涂,给家里丢脸了。”
张朝朗觉得不好意思,离婚啊,他现在走在大院,大伙看他的目光都带着探究。
“也不能这么想,婚姻生活,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们两个不能说谁错的多,谁错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