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红楼之挽天倾 第1983节(2 / 3)

,李瓒与高仲平,反而魄力极大,对贪墨之兵将抄家、杀头,根本毫不手软。

当然,这也是此一时,彼一时。

当初整顿两座大营,更多是求稳为主,涉及到顶层的斗法。

主要,不能酿成大的动乱,而以中央动地方,犹如大人打小孩儿,地方军将再势大根深,根本就毫无还手之力。

李瓒朗声道:“诸军机全班司员已经陆陆续续返回京城,地方卫所兵马已得整饬。”

崇平帝道:“这些年,地方兵政败坏,如今风气为之一肃,战力也”

可以说,崇平帝觉得这几年的高速发展,比之先前十来年的主政大汉,还要成效斐然。

而这一切都在于外战的胜利,促进了内部改革的动力。

高仲平道:“圣上,先前几处港口货船拥塞,今年,内阁议定在闽浙粤海等地,多设几个港口,增设海关还贸。”

崇平帝沉吟片刻,朗声道:“此事朕原则照准,只是,北静王水溶与贾子钰提议筹措建立海师舰队,统一护航海贸,开拓海疆,两位爱卿如何看?”

高仲平拱手道:“圣上,微臣以为,待辽东平灭以后,九边适当裁撤以后,再设不迟。”

九边不是尽数裁撤,而是显然不能一个边镇近十万兵马,要大为缩小兵马的数量。

而就在君臣相议之时,忽而,外间一个内监进入厅堂,禀告道:“圣上,卫国公六百里加急的军报和奏疏已经到了京城。”

在经过这么久时间以后,贾珩在朝鲜的战报,也终于递送至京城。

崇平帝正要说些什么,闻言,神色大喜,说道:“戴权,去将人领回来。”

不大一会儿,那报信的红翎信使进入内书房,从身上的招文袋中取出军报,经由戴权递送了过去。

崇平帝此刻,接过那军报,迫不及待地阅览,一目十行浏览完,旋即,又读了两遍,黢黑消瘦的面庞上喜色难掩。

口中连声赞道:“好,好,子钰真是常胜将军啊。”

自出征以来,罕有一败,不是常胜将军,又是什么?

此刻,李瓒与高仲平闻听崇平帝之言,心头微动,脸上也见着喜色流露。

看这情况,卫国公应是又打赢了胜仗,只是不知是辽东还是朝鲜方面。

可以说,这也是两位内阁阁臣,执意要等贾珩回来领兵平辽的缘由,因为这种稳妥的感觉,是大汉任何一位武勋都不能给的。

这就是常胜将军,只要贾珩领兵出征,那么战事就万无一失,坐等捷报就行。

这种感觉,除非某一天,贾珩吃了败仗,才会动摇。

崇平帝迎着两位内阁阁臣的期待目光,欣喜说道:“李卿,高卿,子钰在朝鲜,调拨驻倭水师,与朝鲜联军收复了王京城,阵斩领兵主将鳌拜,击溃女真所部近万,我大汉收复朝鲜王京了。”

崇平帝对王京城被攻下,倒是没有多少意外之喜,而主要是再次歼灭女真的有生力量。

近万女真鞑子,女真本就国小兵少,这样不停削弱,还能有多少家底?

平灭辽东的希望更大了。

第1379章 宋皇后:那小狐狸何止是好色贪花……(求月票!)

神京,宫苑

内书房中,李瓒与高仲平听到崇平帝所言,脸上欣喜莫名。

这无疑又是一场辉煌大胜!

崇平帝将手中的军报,转而又交给一旁的戴权,说道:“将这封军报交给李卿与高卿,阅看参详。”

戴权轻轻应了一声,接过军报,转而递给两位朝堂重臣。

这时,戴权转过脸来,白净面皮上现出一抹笑意,快行几步,说道:“陛下,这里还有一封卫国公的奏疏,还请圣上过目。”

崇平帝面上现出一抹诧异之色,柔声说道:“子钰的奏疏?”

戴权这时,躬了躬身,将手中的奏疏递将过去。

崇平帝接过奏疏,整容敛色,垂下头颅,凝神阅览,两道坚毅的瘦松眉之下,那双锐利的眸子,目中见着讶异。

其上,大致陈述了关于大汉对朝鲜问题的策略,主要是以朝鲜之兵牵制辽东方面,此外,就是严密掌控朝鲜,以便为大汉的海贸战略添砖加瓦。

再一个就是,大汉将在仁川方面开设港口,作为海贸的船舶停靠之港。

并且提出了一个概念,“中华经贸圈”,即纳朝日于中华,以海贸互通。

所谓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几个国家实现经贸互助,大搞资源整合,时间一长,朝鲜势必心向大汉,而后再行化夷为夏,永为汉之臣藩。

崇平帝阅览奏疏,渐渐坐正了身子,反复阅读,拿着奏疏的双手微微颤抖不停。

而这位帝王心头,关于大汉盛世的构想,愈发真切。

“这就是子钰所言的,以海贸之利,奉养天下臣民。”

崇平帝忽而只觉醍醐灌顶,一股难以言说的欣然席卷了身心,让这位中年帝王只觉心神舒爽无比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