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心头虽然对这冷漠态度暗恨,但胖乎乎的面庞上却没有怠慢分毫,说道:“儿臣想在关中三辅之地,协助京兆府的官员清丈田亩。”
这也是昨日所说的积极表现,以释帝疑吧。
崇平帝说着,抬眸看向那魏王,朗声说道:“先前魏王上疏要在三辅协助地方官员督问新政,朕已经允之。”
说着,看向魏王。
魏王自军机处出班,手持象牙玉笏,面色微肃,拱手道:“父皇,如齐王兄愿为父皇分忧,儿臣再另择别地也就是了。”
崇平帝道:“就在三辅之地罢,你母后平常也放心一些。”
“是,父皇。”魏王陈然心头松了一口气,拱手道谢。
此刻,殿中群臣口观鼻、鼻观心,听着君臣或者父子四人的叙话,心思各异。
崇平帝沉吟片刻,又吩咐道:“齐王陈澄赴山西督问新政。”
齐王手持象牙玉笏,那汗津津、胖乎乎的脸盘之上现出激动之色,说道:“儿臣多谢父皇。”
崇平帝容色微顿,看向下方的诸臣,轻声说道:“今年还当继续在北方诸省推行新政,军屯卫所也在清查之列,军机处司员入值已有三年,也当派往诸省巡视卫所,外派地方,此外,从内阁以及六部补充吏员,进军机处观政,卫国公与施卿细致考察人选。”
随着时间过去,军机处制度也渐渐城成型,原本的一些司员开始从军机处走出,赴地方藩臬诸司充卫地方官。
贾珩与施杰出得朝班,拱手应是。
崇平帝点了点头,说道:“此外就是台湾建置府衙司所之事,台湾新置之省,初始蠲免赋税三年,韩卿、齐卿这几天商议好相关衙司筹建事宜。”
齐昆与韩癀拱手道:“微臣遵旨。”
崇平帝道:“新政肇始以来,内阁事繁日增,李卿常镇于外,高卿又在东南督问新政,唯韩齐两卿在殿阁用事,多有劳累难以转圜,亟需补充阁员,如今地方督抚责成交办新政,凡有功勋可计,待诸卿评议之后,即行入阁,预知机务,朕拟增补两人。”
此刻的内阁阁臣,内阁首辅韩癀、次辅李瓒,阁臣齐昆、阁臣高仲平,一共也才四人,但真正在京中办事的才两人。
而崇平帝先前就在一众疆臣面前提及过此事,而这显然是一次公开的表态,无疑更能催动天下府县官员的积极性。
而下方的六部官员闻言,心头微震,显然没有想到竟是要增补两人,这真是要全面革新。
有一些官员,心思就活泛起来。
如果他们能下派到地方钦差,是不是也能由此入达殿阁。
这会儿,如前阁臣工部尚书赵翼,此刻深深吸了一口气,目中也有些跃跃欲试。
这位前阁臣因累工部恭陵贪腐大案而被斥出殿阁,未尝没有想过重新入阁,为此甚至想走通贾珩的门路,但后来新政大行,高仲平却得以入阁。
贾珩听着崇平帝所言,目光闪了闪,暗暗思忖着。
这是自崇平十四年以来的一次较大官员调整,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五年的格局。
其实随着时间过去,不少官员也都到了退休之龄。
比如老丈人秦业,岁数也不小了,其实今年都能退,但看老丈人一副官儿没当够的样子,大概明年才会说退,此外还有大理寺卿王恕也到了致仕之龄,可能也要回南京。
然后就是他回京之后,其实看到了一些新面孔,如户部侍郎杨达,此人显然是齐党的后起之秀,此刻进入中枢。
还有官居四品的翰林院掌院学士,也换了前翰林侍讲学士陆理,不知道他此人走的是何人门路。
而陆理此刻在朝班中,听着朝堂上几人的叙话,心头不由生出一股冷意。
就在当初,他因为与那卫国公争执,一度仕途沉沦,如今倒也算是步入正轨。
崇平帝这会儿又说了几句新政之事,而后,这才散去朝会。
单独留下了贾珩以及施杰等一众军机大臣。
此刻的军机处,李瓒、贾珩、北静王、施杰,再加上魏楚两藩,总算人员满满当当。
但因为所有军机司员皆已外派,还要选拔一批新的文臣进值军机处行走。
第1225章 秦可卿:这是躲出去了?
武英殿,军机处值庐——
崇平帝落座在一张长方形条案之后,面容威严,沉声说道:“军机处人选员额补充,当以何为计?”
贾珩道:“微臣以为可从司郎中,内阁学士,五军都督中补额,如今西北、藏地、北疆、海域四方布武,依然是对峙西北,当从朝中拣选相关知兵事的吏员、武将,能够及时参预机务。”
军机处注定是一个文臣与武勋共议兵事的平台,如果真的充斥着武臣,文武定然争斗的很厉害,也不符合崇平帝所想。
崇平帝思量片刻,温声说道:“子钰之言不无道理,军机处原无定品,就这般考察人选就是。”
说着,看向魏王以及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