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o7章(2 / 2)

长生药后,一命呜呼!”

“事实上,那个番僧最后被放回去了,若是李世民真的因为他的药而死,爹控李治怎么可能让他活命。”

“而且,王玄策也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后来还第三次出使印度。”

“因此,李世民可能没有吃那个药,或者他的药没有任何效果。”

看着上到皇后,下到大臣不赞同的眼神,李世民立刻自证清白:“是啊,是啊,朕肯定没有吃他的药,稚奴才会放他离开。”

长孙皇后:陛下还是不要说的太绝对,小心将来打脸!

第288章 贞观之治

唐朝的外交政策对其他朝代并无多大影响,最多赞叹一句人才济济,毕竟其他朝代的疆域还没有达到唐朝的程度,更不可能对天竺产生什么想法。

但制糖法就不同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制糖技术的国家之一,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从水果、蜂蜜中摄取甜味,后来发展为从谷物中提取饴糖,最后学会了从甘蔗甜菜中制糖。

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诗经·大雅》中就有“堇荼如饴”的记载,可见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从谷物中提取饴糖的技术。

饴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麦芽糖,这是一种淀粉糖,在民间流传很广。在汉代史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还将制糖的方法、技术、步骤都进行了描述。

直到今天,淀粉糖依旧在制糖业中占据一定地位。

当然,我们说的制糖之术主要还是以甘蔗和甜菜为原料提取糖的技术,这项技术最早记载于公元前300的印度佛经和中国的《楚辞》。

扶苏沉吟道:“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就是甘蔗,“柘浆”是从甘蔗中提取的糖汁。”

李斯:“不错,我中原地大物博,早已有以柘制糖的技术。”

萧何:“不过,天竺的制糖技术一定有其独到之处,不然不会得到天幕的关注。”

始皇将目光投向南方,似乎想要越过百越的蛮荒之地,看到千里之外的天竺……

张衡看着手中微小泛黄,如沙一般的颗粒,为他取名沙饴,这是最早的砂糖。

陶景弘:“江东虽有甘蔗,但广州的甘蔗才是产糖量最高的。”

南北朝时期,甘蔗在南方已经形成了规模种植!

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有了初具规模的制糖作坊。

贞观年间引入印度的技术后,中原相继出现了土法提取的白糖和冰糖。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宋广泛兴起的制糖业,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海外。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将制糖技术传入地中海地区,8世纪,传入日本,15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制糖技术传遍全球……

18世纪末,另一种能够替代甘蔗的原材料甜菜被发现,从此,制糖业不再受到气候的影响,制糖技术也乘着工业革命的春风实现了机械化……

天幕下的观众还在探讨如何改进本时空的制糖技术,天幕已经开始了下一个话题。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享年34岁。他的儿子早逝,由孙子继承王位,宰相禄东赞摄政。】

评论区

“松赞干布的死亡是个谜团,一种说法是由于尺尊公主感染了瘟疫后传染给了松赞干布。”

“还有一种说法,松赞干布是被仇视佛教的苯教教徒暗杀而死的。”

“三十年后(公元680年),在吐蕃生活四十年的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拉萨至今仍保存着藏人为纪念她而建造的塑像!”

“在三江源,依旧矗立着文成公主庙。1300多年来,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常明,前来朝拜的藏汉人民也络绎不绝,亲如一家。”

“史书虽不曾记下你的名字,但人民会记住你的功绩!”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