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成了困扰沈长卿一生的魔咒。
质询者再问时,沈长卿便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凝望着他们,长甲扎进了掌心。
走出暗无天日的监室,沈长卿屈起眼睛仰望放晴的天空。
秋日的阳光穿过张开的五指,在她的面颊上打下黑漆的影子。
回神时,沿着廊檐行走的小厮栽倒在地,篮中为差役们收购来的果子散落一地。
有一颗半青的果子滚到了沈长卿脚边。
她矮身拾起,指尖触碰到了什么。
差役们骂骂咧咧地拾起了东西丢到篮中,沈长卿手中的也还了回去。
揉作小球的字条随着她指尖的动作滑入衣袖,周遭无一人察觉。
回到厢房,她像从前那般掩上窗,枯坐于琴桌前,在纸窗上留下一道剪影。
衣袖中的字条被她摸了出来,指尖拨捻,熟悉的字迹展露出来,上面只有一行小字。
丑时三刻,后厢竹影。
沈长卿偏首,视线落于远处紧闭的窗檐上。
那场大火竟未将沈崇年烧死,反倒成了他的脱壳之技。
沈长卿阖上眼睛他若是真死了,于她而言反倒是件好事,他若没死,于她而言是机会,亦是灾祸。
静坐片刻,沈长卿走向了那扇窗,将它锁得更紧了。
听得外间的传令声,执一道人掩上窗,在原地立了片刻才往外间去。
皇帝这几日有了好转,但还是虚弱得连说话都觉得吃力。
不少宫人都觉得这仅仅是回光返照,皇帝这次是再也挺不过来了。
执一却觉得,秦玅观大概已经脱离了险境。
这一关她算是熬过来了,可下边的将息和调理依旧是难事。
她开了几味药,叫唐笙酌情增添,一连用了几日,未见皇帝的病情有所好转。
今日,病中的皇帝忽然召她。
执一想,大概是为了她下山那日提及的请求之事。
如此,秦玅观大概也觉得自己熬过了至暗时刻。她给出的药方确实起了效果。
她迈过石阶,朝宣室殿的方向阔步行进,心中却无一丝一毫的欣喜。
越过重重帷幕,她第二回见到了病怏怏的皇帝。
秦玅观倚着榻,似是嵌在了紧贴的软榻之中。在她的身侧,立着低垂着眼眸的唐笙。
陛下。执一微俯身,算是同她见过了礼。
唐笙代秦玅观答话:道长无量福。
召您来,是陛下有话想要问您。您先前说的那个请求到底是什么?
执一答:事关辽东生灵,贫道不敢隐瞒。
第141章
寒夜凄清, 梆声散在秋风中,飘入城中各个宅院。
月光化作流波,拍动纤长的竹影。
阴冷中, 沈长卿斜身隐在窗畔的阴影间,等候字条注明的时辰。
丑时三刻, 窗下传来石子滚落声。
做什么去?
解手, 解手。
沈长卿听出,是府衙中巡检差役的声音。
一阵低语后,窗外终于静了,巡检差役也不见了踪迹。
她依据这些天来的观察,推算出了下一班差役经过的时辰, 等候守在檐下的军士在后半夜开起了差,才推窗取走了角落里的东西。
隐蔽的窗沿处藏着小巧的瓷瓶和一封没有落款的信。
信是沈崇年写的,沈长卿启封时便觉呼吸一滞。
虽然早有预料,但亲眼见印透纸背的字迹了,她仍旧会感觉到烦闷。
她多么希望, 沈崇年是真的死在了那场大火中。
沈长卿凝望着书案上缩成几粒红豆大小的烛光,拆信的指节一顿, 旋即将信纸塞了回去。
信封一角落在光晕里, 离焰心愈来愈近了,再有几寸,火舌便能将它舔舐干净。
它悬停在烛光之上,随着沈长卿手腕的下压挨近焰心。
沈长卿久无动作, 唯有眼底轻曳的火光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不知过了多久,她收回小臂, 撑开了边角染黑的信封这是她眼下能握住的唯一转机了,沈长卿思忖再三, 终是拆开了。
沈崇年好似从开始就算中了她内心所想,从未忧心过沈长卿不会取信。
吾儿长卿亲启
开头的几个字眼,对比沈崇年此后书写下的字句,显得无比亲切,又无比讽刺。
谋夺篡齐一事,沈崇年历经三帝,筹备了数十年,辽东和京师遍布了他的暗网,如今京师势力为唐笙屠灭,他便转入了辽东,谋求东山再起。
勾结瓦格,串联士绅,打着复兴前朝的旗号,煽动叛乱,企图夺下齐朝的半壁江山。
沈崇年接下来要做的事,沈长卿全都能猜到。
沈崇年写下这封书信,也是用帮助她脱离禁锢的机会交换她在辽东经营的官僚网与苦心积累的人脉与民心。
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