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九政局的变换5(2 / 2)

自己的。而且杨炎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都承认,那么现在皇帝也应该明确表态,宣布对杨炎的处罚,以前朱熹惩办的那几个贪官的过程就是这样的。

正是有了这几个成功的事例,使得朱熹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十分自信。同时也使他产生了一种错觉:皇帝一定会赞同自巳的意见。对于杨炎他虽不认识,但也有所耳闻,平心而论朱熹对杨炎远征黑阳山的壮举也颇为赞佩。这一次他参告杨炎,与其说是因为杨炎的做法与朱熹所持的道德观念不符,还不如说是大宋自开国以来一惯奉行的重文轻武和防范武将的惯例使然。

大宋对于文官基本上是很宽宽容的,一般来说重严重的惩罚也不过是流放。但对武将的防范十分严密,只耍有武将稍稍露出一点锋芒,大臣,言官,皇帝都会但心他会不会谋反,或是他手下的将士会不会再来一次黄袍加身。即使是一代名臣如范仲淹,欧阳修, 韩琦筹也都不例外。

尽管朱熹也主张对金国用兵, 收复失地, 但在这种惯性的引使之下, 他一接到陈亦的状告之后,马上就认为杨炎这名武将是有防范的必要。因此才立刻放下唐仲友的案孑, 对杨炎捉出弹亥。他毕境是为官的时间太短, 对于官场之道还不甚精通, 并没有明白皇帝下诏要杨炎到临安府衙接受自己的询问的真正目地。也不明白, 自己问完杨炎之后, 皇帝反而不闻不问其实就是以经表明了皇帝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

不过就在这时, 朱熹又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被自己关押有监的严蕊竟和杨炎有私情。

“严蕊? 又是这个严蕊?”朱熹不由得又惊又恕,“这个果然不是省油的灯, 居然和许多朝庭大臣都有私通。”

这个消息自然是李道传出去的。李进重就是因为严蕊和杨炎生的冲突。李道自然派人特别留意杨炎和严蕊两人的行踪。那一段时间, 杨炎几乎天天去如意坊找严蕊, 又沒有刻意隐瞒, 自然被李道知道了。他不清楚其中的内情, 只能断定杨炎和严蕊之间定有私情。不过和私情幽会这种事情在大宋的官员中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皇帝知道了只怕也会睁一眼闭一眼对付过去算了。只是朱熹是最看不惯这种事情, 因此只有把这件事捅到朱熹这里才有作用。

果然朱熹派人出去打听, 确实是有这个传言。朱熹立刻下令:“升堂, 带严蕊上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