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节(2 / 3)

加入书签

马蹄形的玉珑,明日便被淘气的阿奴套上鹿筋,满台城地射树上的云雀。

曹姽极难得亲近母亲,今日又得了赏赐,反而乖乖地凑上前去腻腻叫了声“娘亲”。

袖里的手禁不住摸了摸随身携带的鹿筋,这动作落入众人眼里,就连曹婳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晤长老引众人出去的时候,忽地想起一事:“敢问陛下,今年常科是否有位王氏考生,叫做王慕之?”

曹致不防听到这熟悉的名字,便想起吏部呈上来的此次常科的名单。

因文帝施行的九品中正制全依赖贤能举荐,至司马氏一朝末年,中正察举已变成几大豪族的内部博弈,凡是选定的官员皆出自豪门大族。

不少寒族的贤能因无法入仕,据此便归入北汉国为匈奴李氏效力,江左的豪门则靠察举的便利将族人遍植朝内。

女帝深知这天下数分的形势不可能永远维系,朝中俱是这些风气奢靡的士族弟子,一旦局势变动,便会大厦将倾。

所幸曹致本是军功起家,并非出生就居于台城,高门大族对她也是颇多顾忌。

自临朝之日起,她便力排众议于建业设置每年一度的常科。

考生只需是江左良民,不论出生高低,都可于建业太守府衙呈交请考材料。

考试只分明经与进士两科,明经只考校典籍默写与前人注释。

进士科则难度更大,不但检验考生的基础,还要另考策论与杂文,也就是对于实事的判断及撰写文章的文笔好坏。

因大族历来也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常科历经五年,高门士子及第的并不少,因此并没有受到大的抵触。

然而出身富贵就会远离民情,曹致便发现豪门士子大多是明经科出身,全赖死记硬背,而进士科则多寒士。

但不论何科出身,高门子弟只要考中了,即使从明经九品做起,很快便可借家中势力青云而上。

而寒族子弟,即便入了六品,但多数被归于尚书台或秘书监,多做草诏和修书的差事,于朝政毫无影响。

曹致之所以记得王慕之,乃是因为他是常科开考以来,第一个拿到进士科头名的高门子弟,只是吏部呈来的是草拟的名次,还待她批阅。

就这一瞬,女帝心里已是瞬息万变,她面上自然不显,只颌首道:“王慕之乃扬州刺史王道之的嫡子,出自琅邪王氏,长老如何认识他的?”

晤长老一脸“怪道如此”的表情,连连称善:“那王檀越数日前随家中女眷来鄙寺布施,也见过这副八部天龙图,当即便对梵境大师敬佩不已,着人拿纸笔描摹了一副。”

老和尚越说越似回到了那日王慕之于寺内挥毫泼墨的当场:“这郎君小小年纪,绘技实属了得。线条如春蚕吐丝,色彩若浓艳云霞,老僧厚脸相求,王檀越只说他要归家细细思量如何为龙女点睛。”

曹致下意识地看了眼曹姽,只见她怔怔听着,暗道十岁孩童还不懂何为翩翩郎君,顿觉十分有趣:“听长老所言,这王慕之确有过人之处,吏部此次品评,王慕之亦是进士科佼佼者。可叹少年才高自信,却不知龙女实有其人。”

“梵境大师不绘俗世中人天下皆知,再者公主相貌岂可随意得窥,少年人有此一试,也是人之常情。”晤大师见今日皇帝陛下谈性颇好,便提议道:“陛下应许的常科取天下才俊,然科考及第者称谓譬如头名、二名则有失风雅。”

曹致笑道:“大师多虑了,朕已着礼部拟了名录,因居首者称状头,故称状元。再选同榜品貌出众亦最年少者为探花史,于秦淮河畔华林园游园赐宴,少年儿郎俊逸不凡,建业有待嫁闺女的母亲可都翘首盼着呐!”

众人皆听得津津有味,曹婳一贯爱这些话题便道:“母亲明辨,要我说如今这状元探花,琅邪王慕之都合适得紧,这可怎么好?建业多的是美貌而多情的女郎,难道把一人劈成两半儿?”

曹姽心念电转,心道如今难见慕之,若他能游园探花,自己岂不是得了机会。

便借了别科的名头,想印王慕之游华林园:“母亲,这次明经头名是何人?才貌如何?”

“吏部拟了陆参,散骑侍郎陆茂的儿子,亦是江左望族,才貌略逊于王慕之。”女帝似是在问曹姽喜欢哪样玩具,是玩具陶俑还是蒙牛皮小鼓:“阿奴,你觉得呢?”

曹姽一脸理所当然:“既然才貌不及,自然探花郎非王慕之莫属啦!”

曹婳闻言娇笑着在手边随意摘了朵寺内桃花,恰巧一阵风拂过,吹得片片纤巧的花瓣纷飞,正落在寺院大门外一驾堪堪停下的牛车上。

牛车边随侍着数个带刀的八尺大汉,因只有士族部曲才可带刀,周围车驾见此景纷纷相让。

车主人未接近寺门附近停驻的皇家銮驾,只静静歇在一角。

牛车极为华丽,车身上饰有金翠银藻、宝珠璎珞,侧边窗悬着芦苇所编的精帘,阳光透过树丛正射在那块方寸之地,隔着绣幕照出一个隐隐绰绰如云霞般的倩影。

她一手攀着那处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