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之巨大,可见一斑。
这座城池呈圆形,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城,有三道城墙,每道城墙各有四座城门。在城池之外,又有规模巨大的永恒宫和贵族府邸,居民数量常常超过百万,其商贾辐辏云集,市场店铺林立,不逊色于汉家任何一座大城。
这几年来,光是在巴格达城里专卖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市场,就常驻汉人商贾两三千人以上。而这两三千人在这里经营所带来的利益,足以带动大周对南海等地每年数万人的迁徙和扩张。
基于这样的认知,元好问等人对巴格达的规模早有想象,但此时所见,仍然让众人激动万分。
在一万一千里的航海路途上,他们见过各种名为国家、实为部落的政权,见过某些名为国都其实连汉地一座乡土寨子都不如的城池。还有各种夜郎自大的人物,虽说这两年渐渐少了,也总会被使团撞上几个,成为逗趣的笑柄。
这样的见闻多了,哪怕他们知道这海路沿途都是金山银海所出,也难免在评价各个国度时带上了一点蔑视,觉得异域终究不能与中华相比,就算那个在传说中堪与中华媲美的阿拉伯帝国,恐怕也有海商们刻意吹嘘夸大的成分。
直到这会儿,见到了巴格达。此时所有人都确定,无论阿拔斯王朝的治理如何,也无论这个王朝将要四分五裂或者走向末路,但这座城池本身实在是烁烁生辉,足以与汉儿的任何营建相提并论。
队伍里一阵躁动,就连元好问这等性格老成干练,又见多识广的正使也忍不住有些激动。他拍着手,连声呼唤随从,让他们准备好使团的仪仗,再督促所有人整理服饰和面容,以确保使团入城时姿态雍容,不堕中华上国的威风。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巴格达(中)
阿拉伯人的建筑风格,喜好使用高大而密集的尖塔、巨大开阔的穹隆。汉人远眺自家城池,除了地平线上的城墙以外,至多有那么几座佛塔高耸在内,这巴格达却不同,在城墙以内,犹有层层叠叠的建筑将视线不断抬高。
众人眺望到城池的时候,其实距离城池还有很长的距离,而且距离城池近了以后,道路又开始蜿蜒崎岖。
因为城外有大片的农田、树林和花园,依靠星罗棋布的灌溉系统维持着。整套灌溉系统由深井和地下、地面的多层渠道组成,又依靠复杂的提水设施填满高地错落的水池。道路必须绕过水池和渠道,很多地方还通过飞桥越过水池的阻碍。
这些水利设施附近,同样哨卡密集。一行人或者加快脚步或者催马,又足足走了将近一个时辰,才抵达外城的深濠外面。天气实在炎热,许多人原本擦拭干净的面庞,这会儿又被沙尘覆盖了。本来应该走在队伍最前头的通译经过一处水塘时跳下去洗刷,结果被队伍甩在了后头。
好在这里也用不着通译。此前几日,早有人把使团抵达的消息传递到巴格达,每一处哨卡的官员确认来者是东方的使团以后,都非常尊敬,不仅不拦阻,还派出手下或者亲自引领着队伍前进。
待到守城的士兵上来询问时,这些跟从使团的人已经多达上百,一拥而上地向士兵介绍。
士兵们上上下下打量使团成员们,他们的队长一面呼喝部下把城门打开到最大,一面惊奇地道:“从中国来的使团?看相貌,和城里的中国商人倒是一般模样!你们快进城吧,沿着大路过河,去东面的永恒宫……那里有专门接待尊贵客人的宫殿!”
元好问微笑着谢过了他,率领队伍徐徐入城。道路两旁的商队早都提前闪开两侧,为他们让出通道。
他们要走的道路,并非通向巴格达城市中心金门宫的大道,而是沿着外城城墙形成弧线,由南向东延伸的一条辅路。按照指示,道路尽头登桥过河,可以见到永恒宫。
巴格达自建成以后,规模就不断扩大。大约六十年前,曾有异族攻入城池,金门宫转眼易手。而当时的哈里发则率领军民退居城池东面、底格里斯河对岸新修建的永恒宫城区固守,并通过惨烈的战斗击退敌人,延续了阿拔斯王朝。
自此以后,哈里发的驻地就有东西两个。如果拿大周的情形做类比,可以把西面旧城区圆城中心的金门宫,视作大兴府;而把东面新城的永恒宫,视为天津府。大兴府固然是国家的首都,但天津府才是大周的军事、经济和流通重镇,也是皇帝实际上发出号令的地方。
一行人过桥抵达了宫殿区域,早有大批身着奢侈锦袍,满脸堆笑的官员迎候,其中还混杂着为数不少的宦官。这些宦官有的是纯白肤色,碧眼深目,也有的浑身黝黑,便如这几年中原常见的昆仑奴一般。
宦官们代表哈里发管理着连绵宫殿,对待其他官员动辄呵斥,对使团成员却非常客气,很快引着所有人抵达一座用白色石料建造的宫殿,绕过宫殿外头的精美喷泉,将大家安置下来。
人方落定,行李还没妥善收拾好,又有大批女仆涌入。女仆们都带着薄薄的面纱,看不清相貌,但穿得却清凉,人人都露出雪白的纤细腰肢和弹性十足的小腹。更不消说腰胯随着脚步一扭一扭,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