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回乡号召,便能一口气带出十万人以上的巨大力量。他们再打破几个城池,挟裹城里的居民,兵力扩充到二十万也不难,加上刘二祖、李全的兵力,那更得翻着倍的往上滚。
几十万人的力量,放在史书上,那都是开基建业的帝王才有。退一万步,那也是赤眉、铜马、黄巾、黄巢,至少痛快过一场的。所以,谁也不怀疑,杨安儿、刘二祖再加上李全的力量足够扫平整个山东,建立起赫赫功业。谁也不会把朝廷的兵马放在眼里。
大面上的局势如此,但说到具体的敌人么……
众人最讨厌的,便是郭宁这种盘踞一地的精兵猛将。这种硬骨头,不是说一定啃不动,但没人愿意去啃。
既然要造反,大家各自招兵买马,扩充势力。谁的兵马多,谁就地位高,谁的兵马少了,嗓门再响也没人鸟他。谁若是轮到了对付郭宁,一仗下来损兵折将,吃的亏算谁的?难道还指望别人扣扣索索拿一点出来,弥补给你?
不可能的。
那问题就来了。日后杨元帅或者刘二祖、李全他们,各自称帝称王,享受荣华富贵。偏我打过一场硬仗,从此一蹶不振了,啥好处也捞不到?
那可不成。
在场众人要么是绿林豪杰,要么是地方强人,能做到这程度,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便是决不能被人当刀子使,更不能用自家人的血肉去换取他人的荣华富贵。
说话之人眼看着没人回答,也有些急了,提高嗓门道:“难不成杨元帅全都算到了,只漏下一个郭宁?那可不成!咱们要办大事,可不能有这么大的疏漏!”
正嚷着呢,杨安儿和几个大头领从校场对面走马回来。
杨安儿没听真切,只哈哈笑问道:“什么疏漏?哪来的疏漏?”
那人待要再说,山下号角声连番响起,浑厚的声音在山间往来回荡,宛如浪潮连绵不断。
杨安儿脸色肃然,一摆手:“刘二祖来得好快!诸位,随我排开仪仗,下山迎接!”
“仪仗?什么仪仗?”有人问道。
话音未落,李思温抬手作势。
校场内外,数百鲜明甲士手持刀枪斧钺现身,在他们的簇拥下,数十面各色旗帜齐齐扬起。
最高大的一面黄旗,上书“山东路统军大元帅杨”九个大字。其余各面旗帜,或曰元帅,或曰将军,或曰都统,或曰都尉,赫然把各人的官职都定下了。
对这些职位,众人有提前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但此时仰面观看,俱都觉得威风异常,无不欣喜。
起兵造反,可不就为了这个吗?
第二百六十三章 群聚(下)
一些实力较强悍的首领,在旗帜上写明的职位乃是元帅、大将军、都统等等。这些人过去数日与杨安儿讨价还价,谈得就是这个。许多官号最终确定,还是昨天晚上的事。
几名首领彼此交换眼色,微微颔首。不管怎么说,杨安儿只用了一个晚上,就把这些大旗准备完毕,以使众人在刘二祖面前撑足气势……这着实很尽心,很有诚意了。
还有许多实力较弱些,占了一个两个山寨,手底下百壮丁的首领,这会儿眼看着自家姓氏绣在旗上随风飘扬,而姓氏之前的官号,至少也是都统、万户。这样的官号,多少人做梦都不敢想……而这只是个罢了!
大多数人瞬间就心潮澎湃。有人甚至眼泪都淌了出来,连声道:“干了!干了!我们跟着杨元帅,干了!”
护旗的将士们,个个身材高大,昂首挺胸,从校场以内行来,转出正门,沿着山路两两排开,并肩向前。
在数十面将旗之后,他们又高高擎起五方旗,八方旗,星宿旗,兽纹龙纹旗,乃至熊虎旗,鸟隼旟,龟蛇旐。一面面旗帜在山间盛集,旗面迎风翻腾,宛若五色云海,而持旗甲士沿着山间道路行进,更如云海倾泻,令人目眩神迷。
旗帜扬起的同时,布置在校场以北的山间隘口的数十面皮鼓一齐敲响,鼓声如滚滚雷鸣,震天而起。
伴随着鼓声,杨安儿按辔徐行,哈哈笑道:“各位随我来!”
杨安儿本就鼻直口阔,相貌威武,气魄出众,这时候身披铁甲,外罩锦袍,身处无数持旗甲士簇拥之下,简直威风凛凛,有若神人。
更不消说,身边还有刘全、李思温、展徽、王敏、汲君立、王琳、杨友等人,无不是赫赫有名的猛将,是从泰安年间起兵造反,一直活跃到现在的狠角色!
再看后头山间,那层层叠叠的堡垒,那些手持刀枪的战士……
自泰和年间被招安以后,杨安儿蛰伏数载,潜藏的实力却只有比以前更强。这样的威势,恐怕刘二祖和李全都远远不及。这样的力量猝然发动,有什么敌人可以抵挡?
上百名来自密州、莒州、沂州、海州乃至其它各地的豪杰再无疑虑,他们下意识地排在了杨安儿部下众将身后,向着山下迎去。
山下,刘二祖以手遮阴,仰头看看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山间蜿蜒盘旋。
“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