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6节(2 / 2)

加入书签

“回陛下,非臣麾下,应是高阳郡王所部。”

“果真如此?”

游哨百户答道:“回陛下,卑下确为郡王所部,奉命驻扎兴和所与开平前屯卫,巡逻边塞,以防鞑子犯边。”

朱棣听后,脸上兴味更浓,道:“此处距离兴和开平尚远,尔等为何在此?”

“回陛下,因近日有草原游骑绕过边卫,在怀安,万全,宣化等地均发现其踪迹,郡王特命边卫日夜巡逻,或杀或赶,免其扰民,更恐惊到圣驾,卑下等万死难辞其咎。”

一番应答,使得朱棣龙心大悦。

儿子有本事,儿子很孝顺。

善,大善!

笑过之后,敏锐的军事直觉让朱棣对游哨马背上挂着的弓弩和箭袋产生了兴趣。连他们背上的火铳,都似与朝廷的制式不同。

当游哨取出一枚拳头大的“火雷”后,朱棣眼睛都亮了。

靖难之战中,燕军没少在南军使用的火器下吃亏,先是郭英吴杰埋“地雷”,后有盛庸组织的火铳和弓弩队。

虽然燕军也有虎蹲炮和火箭一类的杀器,比起南军仍是差了一筹。

坐上皇位之后,朱棣特地派人查阅了兵仗局和军器局册录,召见了两局大使,对火器的制造和使用更加上心。

这两支游哨使用的火器,根本不在兵仗局和军器局的册录之上,但也没有违制,只是外形做了改动,使用起来如何,还要再看。

朱棣想当场令游哨演示,却被朱能等人拼命阻止。

开玩笑,火器的不稳定性是出名的,万一炸膛,伤了天子龙体怎么办?

沈瑄也道,此种火器出自开平卫,不若等高阳郡王到后再做演示,优劣之处自可知晓。

“陛下旅途劳累,且近日落,宜早回城中休息。来日方长。”

众人相劝,朱棣也不好继续坚持,点点头,令游哨随他一同回城。沈瑄当即令亲兵前往兴和所报讯。皇帝把游哨带走了,总要知会一声。万一见游哨迟迟不归,以为遇上鞑子或是中途溜号,那就麻烦大了。

战功还是连坐,在军中可是一点不打折扣的。

跑马回城之后,朱棣疲惫全消,神清气爽。

兴和所与开平前屯卫指挥得知消息,一边为麾下能得天子赏识感到高兴,一边担忧,天子是否会追究开平卫私—造武器的罪名。

虽然都是在原有的武器上改造,火雷的数量也做了严格限制,心中仍不免忐忑。

高阳郡王是在出发前往北平途中听闻消息。说不担心是假的,可更多的却是兴奋。他了解自己的老爹,如果要追究他的罪名,来宣口谕的就不是郑和,而是锦衣卫了。

关于改造武器的奏疏,他正随身带着,之所以没提前送出去,不过是不耐烦同朝中那群人纠缠。既然父皇要北巡,定然会召见他,当面奏对,效果定然更好。

当然,他也不会忘记兴宁伯的功劳。归根结底,他手下的骑兵能鸟枪换炮,兴宁伯当居首功。如果父皇点头答应在边卫中推广改造后的火雷与火铳,兴宁伯的功劳更大。

同样启程上路的孟清和一样安慰自己,虽然主意是他出的,鼓励工匠们开动,标新创异也是因他而起,认真追究会有踩线的嫌疑,但大宁和开平卫杂造局兼有兵器局的职能也是不争的事实。

他哪里知道,朱高燧会把大宁城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诉朱高煦,而朱高煦又如此富有实践精神,真让人把“火雷”给造了出来。

说白了,火雷就是手榴弹的原始版,宋时就有了雏形,南京武器局也有试造,只是使用效果没有开平卫制造出来的好。

武器局造出来的,基本是一炸两瓣,只听响不开花的也有。

大宁和开平卫改造出来的,一般能炸开好几块,杀伤力至少上了两个档次。

孟清和一路都在思索,高阳郡王会不会把自己给供出去。还有,马上就要见到沈瑄了,关于改造火器的事,也曾在信中向沈瑄提及,依照沈瑄的回信,他是应该不会计较的……吧?

朱高煦和孟清和心思各异,却一同狂奔在赶往北平的路上。

获悉朱棣已到北平的朵颜三卫很是兴奋,大小头领凑到一起,开始商量皇帝下令进攻大漠时,自己能领到什么位置。

前锋还是主力?总之不会分到押运粮草吧?假如真被派去运粮,撒泼打滚也不能答应。

比起兴奋中的兀良哈,鞑靼可汗鬼力赤和左右丞相却是满脸愁容。

大明天子到北平了,扣押的明朝使节不放也得放了。

原本,鬼力赤和左右丞相商量,扣下使节,看看朱棣的态度,再决定是强硬还是服软。本来嘛,抢劫兀良哈的就不是自己,找自己要赔偿也说不过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