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大明的工业发展与全民扩张(二合一(1 / 4)
随着粮业局新调的一批粮食进京,京城的粮荒问题也得以彻底解决。
农部尚书严嵩开始把番薯向保定、真定府一带推广。
除此之外,中央朝廷与各级地方官府也开始开办化肥工厂,将制造出的化肥以最合理的价格发售给农民,促进粮食增产。
朱厚照相信随着番薯推广,帝国的百姓将不会再因为饥荒而成问题,而人口也将会迎来大爆发。
何况,如今,朱厚照还免掉了徭役,无疑增加了自耕农养育更多子女的能力。
张友三下了床,系着裤腰带,回头看了自己新娶媳妇的两大0奶一眼,眼里尽是满足之意。
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明朝百姓一样,他现在的收入早已不同于十年前,如今的他即便是在城里新开的煤厂上班也能一个月挣个四五块银元。
再加上,自家三亩本来只能种点菜的地如今也能在一年里种一次番薯,也能依靠番薯在年底养一两头肥猪。
现在家家收入见长,肉食需求也越来越高,猪肉价格也越来越高,张友三也因为卖猪卖了不少钱,也正因为有了这一笔钱,让单身三十年的他总算娶上了个媳妇。
虽说娶的是一名寡妇,但好在长得漂亮,张友三也没觉得不好。
当然,眼下他也在县里开办的学习班里认识了些字,知道城里有些先生已经开始倡导寡妇再嫁,言令少妇守寡等于绝人口之繁殖。
而他自己也没在乎什么寡妇不寡妇,他现在只想着自己将来能还有个儿子,也能入学堂读书,像自己表哥一样,也能一路考中进士,进入京师大学,也能已放到地方当县太爷。
张友三的表哥高健也没想到自己一个本来只是一个跟着风水先生学着给人堪舆的学徒,因为没钱再跟着学而不得不回家入了社学,本来对于经学文章是一窍不通,但就因为数学物理好硬是一路读到了大学,如今还成为了县令,做了官。
当然,高健能做官也跟朱厚照又改革了科举制度有关系。
随着接受新教育的士子越来越多,尤其是从高等学堂毕业的学子,这些大多数因为科举考不好又加上朝廷在新式教育上有补贴而就读的寒门士子越来越多。
朝廷在社会晋升体系方面不得不做出改变。
这些寒门士子如今已有很大的规模,而这些士子因为朝廷取士还是以科举取士的原因,所以使得他们不得不继续参加科举,或者留校成为新式学堂教师,亦或是通过文官选官考试进入大明低阶官员序列。
但这些接受新式教育的寒门学子要想成为高官,还是得经历科考成为进士。
为了,减少这些接受新式教育的士子为了成为进士而重新学习八股文,内阁首辅得朱厚照授意,宣布从正德十六年开始,大明科举制度分成两种取士方式,一种依旧以原有模式取士,即经历会试殿试,考八股文章,以便于接受旧式儒家教育的学子应考。
这一类考生以官僚子弟为主。
而另一种则改变了考试内容,不再以八股取士,而是以考试分文理二科取士,文科考国学、算术、钱法策论、史学、地理五科,而理科则考国学、算术、物理、化学、生物五科。
这一类考生则以寒门子弟为主。
朱厚照替这些士子感到欣慰的是,因为大明在这个时代还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依旧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与思想,所以,他们不需要学外语,不像后世,即便是研究本国历史与文学,也得学习外语,本科与研究生都得学。
因是两种科举取士方式并行,此项改革倒也没有引起保守者较大反对,毕竟没有挡了他们的路。
而对于急于实现理想的寒门学子而言,能够获得更方便的进身之阶,无疑如久旱逢甘霖。
朱厚照更喜欢把后一种的科举考试方式称为大明版高考,因为后一种科举考试完全是各省按照分数线来录取决定能不能成为进士,而且也分三甲,不过一甲进士不再只有三名,而是按照各省人数一定比例录取分数排名靠前的为一甲,当然,状元榜眼探花还是有的,不过只是省状元探花与榜眼。
不过,无论是旧式教育录取的进士还是新式教育录取的进士,从正德十六年起,都要全部进入大学学习,旧式教育的录取的进士被统一调配进各处大学文科学习。
而新式教育所录取的进士则由自己选报从中央到地方省级的各类大学,按照分数与各校名额录取,且要四年毕业后,才能正式获得进士的礼服与吏部文书,也就是要在大学毕业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进士。
而这些都是由学部负责。
吏部尚书张璁负责对这些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录取后毕业进士进行工作分配。
现在大明还在教育改革的初期,而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依旧还是少数,所以,也依旧是由朝廷统一分配。
大多数进士依旧会被任命为官员。
如今大明的官员不仅仅涵盖军队、行政也涵盖着官办企业管理者性质的官职。
所以,大明在人才资源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