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52)(2 / 3)
皇帝不和之外。
夏侯老将军基本不关心朝政上的事情,只是为小皇帝守卫边疆,他的几个儿子也先后为国捐躯,唯一活着的老四都废了一双腿,可谓是为了大锦朝鞠躬尽瘁了。
而贤王爷锦清越更是深得小皇帝的信任。
锦翌珲自幼就被先帝选进宫和还是皇子的锦隽煜一同学习,贤王爷虽不是太傅,但在教导锦隽煜治国之策上一直十分用心。
可以说,比起那些有血缘关系的皇亲国戚,小皇帝更愿意把贤王爷当成亲人、长辈来尊敬爱戴。
所以,当他意识到连贤王爷也开始配合这两个年轻人一起演戏的时候,他也不得不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了。
毕竟,他再想要和温彦丰赌气,也不至于会冒着要搭上整个江山和自己性命的风险。
是,朕最初听闻瑞王的事,确实心存疑虑。毕竟母后她老人家这些年虽然在后宫大权上有些独断,可对朕一直是颇多照顾,更是一直在约束皇兄行事低调。实在不像是有此等野心之人。小皇帝顿了顿,等面前两位青年大致消化他的话才又继续道,只是朕万万没想到,朕一向最敬重的贤皇叔居然也会加入到你们的计划中。那日他入宫主动求朕搬下圣旨削去你世子爵位时,朕也大为震惊。
贤王爷他将计划告诉陛下了?温知如有些不解,贤王爷他虽然没有接触过,可也不至于是这么不谨慎的人。
不,皇叔当然不会说,但是朕却知道他一定是有别的打算。
小皇帝对别人或许还没那么深刻的了解,可对贤王爷却是彻彻底底的信赖的。
锦隽煜的母妃在他很小时候就因为后宫争斗死在了冷宫里。
可怜的小孩子一个人在后宫孤苦无依,就算皇帝怜悯他,到底也不能面面俱到的照顾到。在后宫那种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锦隽煜可以说是艰难生存。
那时候最关照锦隽煜的就是贤王爷了,他不但将世子送来宫内陪锦隽煜一同学习,还在私下底教导了他许多的帝王之术。
虽然这其中肯定也有先皇的授意和默许,可小皇帝知道,当初他势单力薄,与皇后所出的瑞王几乎难以抗衡,贤王爷若是有半点私心想要自保,都不会这般毫无保留的辅助他。
所以对贤王爷,小皇帝是完全信任的。
那日和小皇帝的谈话, 最终虽然锦翌珲和温知如也没能把计划全盘托出。
可也算是暗示了小皇帝,这是一招以退为进,暗渡陈仓的险招。
小皇帝从这些只字片语中大概也猜到了六七分, 他也知道这两位少年有些事不能明说的理由。
毕竟这个计划, 等同于是把皇帝放在了最危险的位置。
可再仔细想想, 小皇帝也不得不赞同他们的想法。
所谓我在明敌在暗,如果他们非要等瑞王自己露出马脚, 那必定是对方已经做好了万全之策的时候。
到了那一刻, 哪怕他有了准备, 也未必能敌得过对方的一击制胜。
还不如趁着现在引蛇出洞, 自己这边虽没有必胜的把握, 可瑞王也同样担着风险。
算起来或许他们的胜算还大一些。
温知如他们和小皇帝交谈完之后便连夜出了京城。
他们从城东出发,大约前进了一两个时辰,就改道向西南
而另一队天亮时分出发的马车, 则是按照原定计划,一路朝着贤王爷在西北的封地去了。
瑞王那头自然也是有关注他们的行踪。
只不过等到他的手下发现跟错了队伍, 真的锦翌珲和温知如早已经离开京城去了另一条路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晚上了。
哪怕是现在回报给瑞王, 再派人手加急追赶,似乎也有些晚了。
不过得到消息的瑞王倒也不是十分在意。
左右人都走了, 就算是耍阴谋诡计,又能掀起多少风浪?
太后到底在这后宫里待得久了, 先后看着两位皇帝争权夺势,态度倒是格外谨慎。
也不能这么说, 一位是贤王的嫡长子,一位又是温首辅的嫡长子,他们两同日出京, 还故意乔装打扮掩人耳目,不得不防啊!
不是都闹翻了吗?瑞王依然不以为意,之前母后您也是这般小心,可我们不也派人去打听了,温彦丰把他宝贝儿子打了一顿,伤都没养好就嚷嚷着要赶出府去,要不是家里老太太拦着,又有三小姐入宫这件事耽搁了,怕是早就该走了。
还有那个锦翌珲,世子的身份都被一道圣旨给撤了去,可见贤王也是下定决心了。瑞王想了想又补充道,咱们国家虽没有邻国那种谈男风色变的传统,那些有钱人家也会买一两个男妾回去,可到底是上不得台面的。
他们两个都是府里唯一的嫡子,若是非要在一起,不就等于贤王府和温府都得绝了后。锦清越和温彦丰就算再开明再爱自己的儿子,在这种事情上也不可能不动怒。
他们现在乔装出京,估计也是不希望再落人话柄,感觉走的远远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