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招贤之策(2 / 2)
根本支撑不了任何一场,五万人以上的战争,于是他只能命大名府都统制苏仲驻守重点州县,以防北方金人突然突破大名府防线,南下袭扰汴京。
眼下的汴京绝对经不起任何一场战争的冲击,哪怕敌人没到汴京城下,即使只到黄河边上,汴京百姓和官吏也会选择逃离,只要逃了,十年之内觉不会再回来,汴京也别想重新繁荣。汴京不繁荣,想再次北伐,夺取燕京更不可能。
杨丛义如今身在汴京城内,官居枢密院副使之职,没有特殊情况发生,根本不会有离开汴京的机会,因为北方几十万军队都跟他有关系,即使赵昚再信任他,朝中那帮老臣也还是表示怀疑。
犹记得,当初赵昚力排众议,想让官居枢密院副使的杨丛义继续以北伐军统帅的身份统领大名府、济南府二十余万大军时,遭到众臣当廷反对,赵昚为杨丛义辩解,称他是北伐大功臣、大宋大忠臣,掌握军队绝对没有问题,绝对不会对朝廷和大宋不利。
结果却有老臣当着皇帝赵昚、杨丛义和文武百官的面直言,太祖当年也是大周忠臣!
此言一出,不光赵昚不好再说话,文武百官也无人敢言语。
原本还想亲自控制军队,好为日后北伐提前准备的杨丛义听闻此言,不得不马上请辞枢密副使和北伐军统帅之职。
不过,幸好执宰史浩及时站出来制止那些朝臣胡言乱语,加上赵昚经过短暂的思虑缓过神来,严厉驳斥了出言不逊的朝臣,当廷拒绝了杨丛义的请辞。
而后各退一步,只让杨丛义以枢密院副使之职兼任大名府防线统帅,部署军队,堤防真定府金军。
经此一事,杨丛义在朝中就越发小心,除了事关防务和军事,朝中所有议题,统统不发表任何意见,若是赵昚发问,实在不好拒绝,才会多说几句。
他虽有进士出身,可他毕竟出自武学,这些年又一直统领军队,身上早已打上了深深的武将烙印,在朝臣眼里他不是进士,不是文人,就是武将,是武将就有反叛,当逆臣的可能,就应该被死死的盯住,牢牢的钳制住。
整个枢密院里也没有几个人是军伍出身,绝大多数还是文人,所以杨丛义在汴京的大半年其实很孤单,没有什么朋友,更别说交心。
如果要他选择,他心里更愿意回到大名府,回到前线去统领军队。
然而,他也明白,如果要想再次发动北伐,收复北方土地,夺取燕京,他就必须留在汴京,留在枢密院,毕竟在枢密院他有机会调动大宋全部军队,指挥整个大宋的军队,打赢这场北伐战争!
打赢一场需要举国之力的战争,仅凭一个边军统帅远远不够,因为边军统帅虽然是统帅,却没有参与大战略的机会和权力,而要打赢这场战争,必须要有谋划全局的能力,制定战略并监督实施的权力。
所以,他必须留在汴京,接受文臣的监督和钳制。
要得到一些东西,就必须失去一些东西,杨丛义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来日方长,只要能发动北伐,赢得北伐战争,一时的失意,又算得了什么!
放衙之后,杨丛义直接离开枢密院官署,回到皇帝赐给他的府邸。
“夫君,看你这么高兴,是有喜事吗?”孟芸娘亲自帮杨丛义脱下外袍。
“一天天的,哪有那么多喜事,难事倒是不少。”杨丛义说着在宽大的椅子上坐下,有些疲乏的靠在椅背之上。
孟芸娘放好外袍,回到杨丛义身旁,抬手给他揉肩按摩,口中道:“我这儿倒有一件好事,夫君要不要听?”
“你爹同意来汴京了?”杨丛义闭眼,随口问道。
“哪有,他说汴京太干了,冬天又冷,还是喜欢在江南。”孟芸娘略微有些失落。
“那有什么好事。”
“重节妹妹来汴京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