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97章 三个条件(2 / 2)

加入书签

,所学之杂,还是让人惊讶。

至于之后督造回易船队,率领船队远渡重洋,其中细节多不可考,但从听闻的几件大事中可知,他在武学里学到的东西,确实都用在了实处,并没有因为忙于回易,武学所学忘记,也许从那时起,就该有人注意到他有领兵打仗的天赋。

完颜亮一问起杨丛义,陈康伯立即陷入沉思之中,能让金国皇帝惦记,必定有特别之处。

片刻之后,陈康伯心下不由得一震。

杨存中!

听闻杨丛义第一次从海外回易回到大宋之后,率领回易护卫军在广南打过一仗,功勋卓著,但具体过程如何,枢密院里并无详细记录,而后他就被时任殿前司都指挥使的杨存中调入殿前司核心衙门,兵案衙门,又是巡查各地禁军,又是校阅、选将,无不是在培养、磨炼杨丛义。

但在之后的几年里,杨丛义忽然默默无闻,在临安几乎听不到他的消息,也找不到他的踪迹,直到太平渡之役,他的名字才跟虞允文一起传进临安,那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似乎每一场胜仗都跟他有关系。

这样一个背靠杨存中,连金国皇帝都忌惮的武将,对大宋是祸是福?

他远离临安,两次无声无息扭转北伐战局,此次金人能主动议和,交还大片土地,跟他忽然从济州横插大名府,截断真定府与汴京之间的大通道有莫大的关系,这个举动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他的所做所为完全超过了枢密院的部署安排。

并且他这一支北伐军的行动速度,也大幅快于粮草补给速度,以朝廷给他补给的粮草情况来看,换了任何一个将领,也不敢率军直插大名府,因为粮食补给不够,一旦被金军南北夹击,必败无疑,而他却带领北伐军牢牢占据大名府,甚至还有余力派兵南下压迫黄河以北的金军,迫使金人同意迅速议和。

当日陈康伯跟皇帝一起召见李显忠、吴拱时,的确跟他们二人说过,要他们动一动兵马,给金国皇帝压力,逼迫他早日答应议和条件,却从没指望过远在四五百里外的杨丛义,也没给他下达过任何指令,只愿他能坚守大名府就好。

不想最先行动的却是大名府的北伐军,一路南下几百里,连克州县,将金军残兵逼退至黄河北岸的章丘城,却又围而不攻。

杨丛义这一番匪夷所思的行动,就跟与远在归德府的大宋君臣有过面对面的详细策划一般,但陈康伯知道,不论是皇帝还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给几百里外的杨丛义下达任何命令。

除非,这一切都是提前策划好的,也许早在文武百官刚从临安出发,杨丛义就已经跟某些人策划好了这些行动,不然大名府的北伐军不可能在议和刚刚开始的时候便挥军南下,兵锋直指汴京,逼迫金国皇帝答应议和条件,而那对章丘残兵围而不攻之举,实在是神来之笔。

陈康伯脑筋急转,迅速思索一番之后,不得不怀疑杨丛义应该是跟朝中某些大臣关系密切,是他们共同策划了这一切。

那么朝中有谁跟杨丛义有关联,跟他关系密切?

杨存中吗?

此次他留在临安,并没有一起来归德府,临安距离大名府上千里,不可能及时互通信息。

如果不是杨存中,跟随皇帝一起来到归德府的文武百官中,还有谁跟杨丛义关系密切,能给他递消息?

陈康伯排查同来的文武百官,发现其中好像并没有人跟杨丛义有交集,或是藏的太深,太过隐蔽!

面对金国皇帝完颜亮的询问,陈康伯思索过后,只能回道,杨丛义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统兵将军而已,并没有特别的身份和来历。

此话说完,完颜亮命人将一沓文案资料放在陈康伯面前,而后说了一句话:杨丛义,不简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