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302节(2 / 3)
中,好似在等待着什么人。
两个月前,大明与西班牙正式签订了《明西互助通商协议》,这在西方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当然,也有不少国家是因此才引起了对大明的注意。
协议中规定,大明与西班牙互相选定一支代表官方的商人团,负责五年期内往来贸易的全部事宜。
并且大明和西班牙也在这次协议中规定了互相分享新式火器技术的相关条款。
总的来说,这次协议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对双方都有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好处。
西班牙财政早就不行了,腓力四世就指着这次通商的利润好慢慢重回正轨,而大明这边,朱由校也知道现在是大争之事,必须要积极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这次协议之后,西班牙斥资在远东修建的卜加劳铸炮厂,就算是为大明做了嫁衣。
军器司开始在濠镜的卜加劳铸炮厂周围铺盖厂房,毕懋康在京师走不开,就托付其弟毕懋良亲自去濠镜。
时至今日,一批军器精挑细选的老匠户已经抵达濠镜,只等厂房建好,便就开始向西班牙的火器专家学习最先进的火器知识。
至于朱由校这边,也没闲着。
徐光启因此回签订协议之功,加上其本身在朝廷也是个为官多年的老人,顺理成章被调入军机房,在军国大事上都有了一席之地。
对于通商组织商人的事情,经过厂卫和较事府一个月的查探,朱由校最终还是把目光放在了以前的老朋友身上。
便是苏州老字号报房“聚兴号”的东家,黄华堂身上。
黄华堂在天启二年就来到京师与朱由校有过一面之缘,当时经过激烈的唇枪舌战,最后才是拿下了京报在苏州的转刊权。
如今一年多过去,本就在苏州有较大影响的聚兴号已今非昔比,成为苏州的报房头一家。
黄华堂本人更已经凭借各种手段拿下天启二年到天启三年底京报在苏州的转刊权,做上了苏州本地商会的会长。
朱由校这次叫他来,实际上也是要组建个皇家商会的意思,专门为大明与各国通商贸易。
白银资本当下的世界,贸易可是一项不错的收入来源。
既然大明已经是世界贸易的中心,朱由校就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将大明打造成世界贸易的老大国。
:皇家商会
听说天启皇帝在南苑中等着自己,黄华堂说不紧张那是假的。
他也听到两个月前大明与夷人签订通商协议的事情,据说要找一个地方商会来主持。
商人管通商的事情,朝廷则是在上头压着,具体怎么通商,这也是当今的皇帝说了算。
简而言之,这个“商会”,就相当于“皇商机构”。
朝廷是不知道,这消息传出来以后,各地的商会、商行都疯狂成什么样子了,甚至与一些船行、布行的掌柜也在觊觎。
很多商界大佬早早就来京师,不吝重金的上下打点,只为能争取到这次绝佳的机会。
朝廷以往有没有和地方商人合作过,这个谁都知道,有!
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次通商就和前两年开《京报》一样是个机遇,抓住了,你就能富起来,出人头地。
抓不住,你就只能固步自封,原地打转!
以往来说,朝廷的确是和商人和经常合作。
无论是苏州织造局的李实,还是王体乾负责的《京报》,这些要与商人合作的衙门,各地商人为了争抢机会,年年都是争的头破血流。
朝廷每年都会因此暴赚一笔红利,不说出口蚕丝、瓷器的利润,就光是全国各府的专刊权,少说也得有几百万的进账!
商人逐利,不可能平白的年年给朱由校送钱,谁都知道,和朝廷合作的利润相比于这点损失,可是太丰厚了。
和朝廷合作,也就相当于你有了官家这个后台,无论怎样,地方官府都会给你行一些方便。
很多精明的大商人其实不是为了一次合作,而是为了持续“充值”官家这个后台,只有先从第一次合作打开了天窗,才好继续说亮话。
此后再和朝廷进一步“合作”,搞一些光天化日不能做的买卖什么的,这就都好商量了。
比如边关的茶马交易,再比如山东六府的私盐变官盐,或是各地饥荒时倒卖粮食,这些都是动辄千万的暴利。
可这些每一样都是要杀头,常人没有官家的后台,就算你在商界有天大的能耐,有顶了天的威望,又岂能斗得过手握刀把子的朝廷。
以往次朝廷在明面上都是和地方商人零星的合作,并没说有如今这个规模,这次的意思很明白了,要明明白白的塑造一批皇商出来。
听话,你就能和朝廷合作,和朝廷合作,你就能财运亨通,有面子也有银子!
这个年代的商会,都是由地方有头有脸的大商人所组成,各商会的东家,必定也是有钱有势。
朝廷里认识人,有后台,这是一个大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