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节(1 / 4)
孙权手里拿着周瑜的临终遗书,伏案嚎啕大哭,这种切肤之痛,让他几次都哭得昏死过去。
对孙权而言,周瑜不但是肱骨之臣,也是一位值得信任的好兄长。若不是周瑜力挺,他绝对坐不上江东老大的座椅,而且,也正是因为周瑜的强势,才保得江东多年的平安繁荣。
孙权甚至后悔不已,不该同意让周瑜拖着病体再去打仗,只是悔之晚矣,只能期待自己百年之后,天上地下能再遇周郎。
周瑜在信中写道,他本想扶持主公,一成大统,怎奈死生难测,壮志未展。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在侧,犹如养虎。他推举鲁肃接任大都督一职,同时恳求孙权,允许他的妻子小乔,前去彝陵,还郑重提醒,无论何时,万不要与王宝玉为敌。
孙权思索良久,将周瑜所说之事,全部都答应了下来。鲁肃终于成为了统领全军的大都督,自然对周瑜感激涕零,第一时间就哭着赶往了巴丘。
周瑜之所以推举鲁肃接任他的职务,并不是因为他跟鲁肃的私交非常密切,而是屡次战败,在临死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凡事过于急功求进。在这方面,鲁肃却比其他人做得都好,沉着冷静,这才是统帅之才。
孙权并没有去巴丘祭奠周瑜,只是怕忍不住那份心痛,便在江东为周瑜超度诵经,光是焚化扬起的纸钱灰烬便遮盖了日头,整个江东笼罩在阴沉之中。
这时,哭得眼睛红肿的嫂子大乔来找他,说是小乔若是去了彝陵,自己便真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所以恳求孙权同意让她也跟着小乔,一同去往彝陵居住。
孙权一声叹息,彝陵有什么好,骑马一天功夫就能转个遍,还不是因为王宝玉在那里当太守。他就搞不懂了,王宝玉文化水平不高,个人素养也不咋地,哪来的那么大魅力?
思来想去,想想大嫂的日子也一直过得不好,加上又被刘备拒婚,一直不搭理自己。不如同意大乔的要求,倒也能多少缓解叔嫂的关系。于是便勉强答应了下来,大乔果然十分感激,还提起了不少孙权小时候的事情,说在自己心中,一直拿他当做亲弟弟对待。
还有一个人没有提到,不忍提,却不得不提,便是小乔。
嫁得如意郎君,虽说聚多离少,日子简朴,但举案齐眉,情比金坚,羡煞旁人。小乔一度觉得上苍赐予自己的实在是太多了,每天笑呵呵的,没有其他奢求。
然而,犹如一个晴天霹雳,将小乔击垮了。周瑜的死讯让小乔无法接受,哭到声音沙哑,数度昏厥,醒来时便呆呆的流泪,即便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也是守在窗边,妄想着恩爱的丈夫推门而入,在她耳边说着外人不知的情话。
若是周瑜的魂魄看到此景,也定要心碎了,一定是在惦记替她点灯,驱走黑暗。只是人们又怎知哀大莫过于心死,绝望的悲伤远远大过对于黑夜的恐惧。
而周瑜的临终信上,对小乔却没有太多言语,只是用命令的口吻,让她去投靠彝陵王宝玉,还没解释缘由。
丈夫的话当然要听,枯瘦如柴,走路打晃的小乔收拾行囊,跟姐姐大乔一道出发,带着孩子们,直奔巴丘祭奠亡故的丈夫。接下来,她将要和姐姐一起,定居彝陵。
却说正当王宝玉考虑要不要去巴丘祭奠周瑜的时候,却听到了一个消息,诸葛亮已经从南郡启程,直接去往了巴丘吊丧。
逝者无界
怎么去的这么突然,按理说双方关系这么僵持的时刻,诸葛亮不该如此唐突啊?
虽然历史上有诸葛亮吊孝这一段,但是,王宝玉还是担心诸葛亮出事儿,毕竟江东的群臣齐聚巴丘,难保不会有人想要杀了诸葛亮。想到这里,王宝玉连忙带着范金强匆忙启程,赶往巴丘。
经过一天策马狂奔,黄昏来临之时,王宝玉和范金强终于来到了巴丘城。整个巴丘城笼罩着浓浓的悲伤气氛,守城的士兵都穿着白色的丧服,城墙之上,遍布各种白色的布条,在血红夕阳的映衬下,微风吹过,瑟瑟发抖,更增加了几分凄凉的色彩。
王宝玉拿出免死令牌,很顺利的进了城,他并不怕自己会遭遇危险,毕竟孙尚香在彝陵,江东这边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对他下手的。
城中的百姓也都穿着白色的丧服,人人脸上挂着泪痕。不难看出,周瑜在巴丘之时,也曾为当地百姓谋了不少福利,算是勤政爱民的好官,值得百姓纪念。
王宝玉和范金强一路沿着哭声寻找,来到了巴丘官邸,看那不断进出的人群,还有那阵阵哭声,周瑜的灵柩一定停放在这里。
刚刚来到官邸门前,恰好甘宁正抹着眼泪从里面走了出来,眼睛红肿的眯成了一条缝,一看见王宝玉,甘宁哽咽道:“宝玉,可是来看大都督?”
“嗯!最后送他一程。”王宝玉受到气氛的感染,也觉得鼻子发酸,点头道。
“快快请进。”甘宁做出了请的手势,同时解释道:“当日追兄弟,并无恶意,还望兄弟体谅。”
“事情都过去了,不用再提。”王宝玉摆了摆手,又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