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七零被迫养娃记[互穿] 第63节(2 / 3)

加入书签

花个几毛钱, 最主要的是, 不用粮票。

城东的宅子,前后都通着大街,来回串着走的人不少,许沁把门口的大红纸改成了铁皮招牌,上面刻着方方正正的五个字:微风裁缝店。

微风是她之前创立的服装品牌之一。

路过的人多了,就会有好奇地人进来看看,因为做的衣服太多,一间西厢房放不下,许敏已经搬到北屋去住了,另一间西厢房做了四面墙的架子,夹子上全是做好的衣服。

冬天的衣服全是大件的,本来就特别占地方。

好奇地人走进来一看,哟,这裁缝长得可正好看,许沁领着去看样衣,架子上外套棉衣呢子大衣样样齐全,每一件都做得特别漂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肯定就动了心了。

隆冬时节,最适宜的衣服当然是各种样式的棉衣,但很多人选择的还是做呢子大衣。

一来当然是呢子衣服颜值比较高,第二是今年算是暖冬,虽然下雪但也不算太冷,过春节都是七九了。

老话说七九河开,意思是不再上冻了,那就是零度以上了。

穿呢子外套,里面套上厚厚的毛衫,手套围巾帽子全套,倒也冷不着人。

大街上摆摊的人多了,四处揽活儿的裁缝也逐渐多了,许敏以前碰不到同行,现在几乎天天都能碰到同行,有时候为了拉到生意,她干脆把顾客领回来。

凡是领回来的顾客,就没有不来做衣服的。

这种情况下,上门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少爱美的大姑娘小媳妇看着衣架子上那一排呢子外套眼馋。

“要是有呢子料,我也要做一件这样的大衣,过年穿多好!”

“这灰色可真洋气,不知道这么好的呢子料子,从哪儿买的?”

很多人都想做呢子外套,但宁县的百货商店里,羊毛呢,弹力呢那都是一上货很快就卖光了,特别不好买。

许沁通过小朱了解到,海市纺织厂是生产呢子料的,不过人家的销路很好,除了供应海市和下面各县,很多都销到省城了。

虽然各地的纺织厂都是国营的,不会对私销售,但许沁还是决定去看一看。

林东几乎还是天天加班,指望他照顾孩子是不可能的,许沁托人往河东村捎了信儿,第二天王美兰就来了,把几个孩子交给王美兰,许沁才放心的坐上班车去了海市。

海市不是本省的省会,但在八个地级市里面,算是总体发展最好的,当然了,以她后世的目光,整个城市规模不算大,也不算繁华。

倒是厂矿企业比较多。

光是纺织厂就有六家,其中一二三家不生产羊毛呢,四主打床上用品,最有名的是纯羊毛毯,产品大部分都出口创外汇,五六两家都生产羊毛呢,质量都很不错。

省城的大街上,很明显穿呢子外套的人特别多,尤其是年轻人,小伙儿一般穿的是青色或黑色的呢子外套,大姑娘小媳妇穿的就花哨了,基本什么颜色的都有。

虽然明知道会被碰钉子,但她还是去试了试,果不其然,两家的销售员都告诉她,厂子出货只能是公对公,要是个人都来批发,那国营商场卖啥?

国家制定的布料供应票不就成了白纸了?

因为是预想到的结果,许沁心里倒也没有太多的波澜,她花了两天的时间逛遍了海市,发现无论是在商场,供销社,还是专门的国营布店,虽然品种不算太多,但呢子料的供应基本是很充足的,只要你有布票,付钱就能买。

但她不是想买一米两米,也不是十米八米,她是想进一批货,做成呢子外套后当成成衣来卖。

少说了也得百十米。

上哪儿去弄那么多布票?

要是去黑市上买票,布料本身就是零售价,成本价就太高了。

正常的渠道买不到,就只能托人找找关系了,这天早上,许沁从旅馆里出来,提着水果和点心来到堂叔家。

据许支书说,这个堂叔是很有本事的,退伍后专业去了县纺织厂当保安,因为写得一手好字,被领导调到厂办,后来当了纺织厂的办公室主任,许沁当初去纺织厂上班,也是走的这个堂叔的路子。

后来她堂叔从纺织厂调到铁路局,再后来因为领导赏识,直接调到了市里。

许堂叔四十来岁的年纪,在家里也是穿的板板正正的,中山装的袖子上一点褶子都没有。

他也有好几年没看到许沁了,但这个侄女留给他的印象不太好,一点苦也吃不得,好好的工作说辞就辞了,年轻人不靠谱。

许堂叔脸上的表情淡淡的,“你爸你妈最近还好?”

许沁点点头,“都挺好的。”

听说侄女搬到了县上,而且还经常去城东,他又问道,“你三奶奶最近怎么样?”

许沁笑道,“三奶奶好着呢,前些日子我碰到她,还张罗着炖鸡呢!”

许堂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当初他调来海市的时候,他就想让三奶奶一起来,但老太太坚决不同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