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620节(2 / 3)
全呢?你电视塔租用国外的卫星上星,你想干啥?出了事谁担得起这个责任?国家疯了让你干这事儿?
周秋萍摇头拒绝,认真道:“这事儿玄,政策上估计不允许。我们做生意要有想象力创造力敢想敢干,但也要跟政策制度相匹配。这么说吧,我们挣的每一分钱,都是国家政策允许我们挣钱。做生意,永远不能和政治制度层面对着干,否则永远没戏。”
商业巨子怎么了,一代大佬怎么了,嗐,在国家的大层面前,真的什么都不算。
但她还是鼓励瞬间沦为霜打茄子的老兄:“你再想想,瞧瞧还有什么其他的门路。会什么外语?以前是搞什么专业的?对去香港工作有兴趣吗?”
可怜的老哥本来还垂头丧气呢,听了她的话瞬间就来了精神:“英语俄语我都会,新闻传播我教过,卫星技术我也教过。我有兴趣。”
老天爷啊,这年头是流行斜杠还是跨界,一个个能不能不要跨得这么大。
周秋萍点头:“ok,那给你时间交接下,等到队伍建立起来,你就去香港。”
老兄兴冲冲地回房间给家里打电话了。他找到工作了,他一怒之下辞职了,他跑到海城来核心目的还是为了工作。
李立军摇头,压低声音说自家老板:“他就是个刺头。”
“能被你看上带回来的刺头差不到哪儿去。”
李立军瞬间想拒绝三连,他可不跟人捆绑在一起。
周秋萍却话锋一转:“你找找看,有哪些跟他一样际遇的人,看看他们有没有兴趣来公司工作。”
单位要发展,人才是第一要素。
别看1992年市场复兴,下海流行。下海的大部分人是政府机关自己成立公司,干部转身进商海的。民营企业在人才争夺战中的竞争优势并不大。
而他们东方贸易虽然挂着港资的牌子,但实际上做生意依托的大后方还是内地市场。
所以,他们必须得招揽更多实用的人才。
鲁迅诚不欺人也,人类的悲喜果然不相通。
感谢政策。
按下葫芦冒出瓢(捉虫)
当老板的好处在于你可以直接发布命令, 无需事必躬亲。
比方说无论招揽人才,还是在香港设办事处,她把任务分布下去, 该如何消化, 就是贸易公司或者更具体点讲是李立军自己的事了。
至于老板她自己,还得吭哧吭哧干活呀。
租赁公司刚起步, 成立还不到一个月呢, 目前正在疯狂补资料,了解租出去的飞机和轮船的状况。
没法子,之前无论买还是出租基本上都是周秋萍自己亲自经手的,旁人根本搞不清楚情况。
所以这回买轮船租轮船,周秋萍就得自己上,顺带着把租赁公司的同志也捎上。这样下回他们就能自己干了。
别说必须得多带几趟, 她自己当初做的时候不也两眼一抹黑, 啥都不知道吗。
做生意, 总免不了摸索着来。
从海军分出去的航运公司虽然在传递消息这件事情上不靠谱,但当中人搞介绍还是挺不错。
现在世界经济大形势不景气, 好多船厂都在萎缩, 马来西亚航运业之所以呈现出这么旺盛的需求, 跟它的地理位置以及政府政策有关。
前者不用说了,后者挺牛掰的。
大马政府从84年开始就免征航运公司和船员的所得税,连船舶的进口税也一并免征。国家还特别拿出资金, 比方说今年就有8亿吉林特相当于323亿美元用来贷款,给大家买船。而且私人投资航运业和造船业还能免12年的税, 政府提供财政补贴。
在这种利好条件下, 大马商界投资航运业的气氛很浓。按道理来说, 他们应该愿意自己买船才对, 为啥还想租船呢?
买船费用高是一方面,即便从银行贷款,那也是自己背的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之前他们主要从日本和欧洲进口船,基本没和原苏联国家打过交道。
所以比起直接过去买船,对于需要大量船只的航运公司来说,租船的成本肯定更低,也更稳妥。
黑海造船厂急着造商船出售,而大马的航运公司又希望能够尽快弄到船,两边都有意象,那这生意就能继续往下谈。
周秋萍先初步联系了大马的航运公司,然后双方敲定时间,准备见面细谈。
结果不等她收拾东西出国,她先接到了david的电话。
理财顾问有点紧张:“周老板,还继续做空英镑吗?”
他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现在行情发生了变化。
9月4号和5号两天,也就是刚过去的前天和昨天,欧洲多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跑到英国去开会了。
开会内容当然和现在各国的经济形势有关。具体点儿讲,就是大家撑不住了,要求德国央行拿出行动来。
据说情绪激动的英国财政大臣直接捏紧了拳头朝德国央行行长吼:12个国家的财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