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242节(2 / 3)

加入书签

拍,像陶老板这种厉害角色多了去。万一到时候你80台我100台的,□□人家才多少优惠名额?全被抢光了。

哎哎哎,真是亏呀。他怎么引狼入室?把陶老板给领来了。

王主任唯一能够安慰自己的就是,像陶老板这种善于钻营的人,即便没他,也能找到其他门路到周经理面前来。

彩电仓库的管理员看到不过短短一个礼拜的时间,这位周经理又带人过来了,不由得目瞪口呆。

对,他们要的货不多,两边加在一起不过110台。比起当初成千上万往外面拖彩电的辉煌时候,简直没办法看。

但从3月份到现在,春天都过完了,她是唯一一个带人过来买彩电的人啊。

其他的单位,都是把彩电退回头,因为嫌占了他们的仓库。

管理员当机立断,立刻吩咐徒弟去找程厂长。

这么好的兆头,绝对可喜可贺。

眼下销售是大事,厂长十分重视。听说又有彩电卖出去了,虽然只有110台,但他还是匆忙赶来。

一家供销社要110台,140多家供销社,那就是15,000多台呀。起码能消耗掉1/10都不止的库存。

最重要的是这才过了一个礼拜的时间,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努努力,两三个月清了库存都不成问题。

周秋萍开口打击已经开始浮想联翩的程厂长:“哪有那么简单,供销社的销售能力有限,能够卖出两三千台就已经很好了。”

其实她当然相信居民的购买力。而且她相信不管是县城还是省城的人,当发现农村的彩电比在城里买实际上更便宜时,他们会一点也不嫌弃地跑到农村供销社去购买。

到那个时候,销售额会相当惊人。

只是,她手上的现金有限,15万台彩电,即便刨除提成,按85拿到手,那也需要38,250万资金。

她没那么多钱,后面肯定无法依靠使用国库券的方法来变相降价了。?

另辟蹊径(捉虫)

各家供销社的顾客购买力大致相当, 销售情况自然也就大差不差。

周秋萍将国库券锁进邮局保险柜,回了家,还没琢磨好晚饭吃什么, 家里电话机就响了。

大家跟约好了似的, 陆陆续续打电话过来,核心思想只有一个, 那就是还能不能要彩电?

虽然众人的销售状况不尽相同, 有人已经差不多卖光了,有人才销售了一半。但大家都信心十足,自觉起码再消耗个二三十台不是问题。

周秋萍十分怀疑是板桥供销社的王主任跟大家通风报信了,不然这些人怎么行动如此统一。

不过看破不说破,她还是为难了一番,才勉强答应了众人的请求。因为人家已经拿板桥供销社举例子了。都是一块做生意的, 为什么要厚此薄彼, 给板桥不管他们?

“行, 但我丑话说在前面。这种优惠肯定是有限制的,不可能源源不断地给。我也要跟上级汇报的, 等到上级同意之后才能定下来。”

供销社主任们就嘻嘻哈哈, 一顶接着一顶的给她戴高帽子, 表示只要她出马,绝对马到成功。

周秋萍都要笑了。

难怪人人都爱听好话,即便她知道对方是在拍她的马屁, 但她依然感觉很舒服呀。

难怪自古昏君多。她这才哪到哪呀?都被夸得轻飘飘的了。真位高权重的人,天天身边都有人追捧着。即便放个屁, 一堆人都会情真意切的夸奖这屁与众不同, 别具一格, 实乃天下第一好屁。

这么一想, 身居高位的人犯蠢的那样情真意切似乎也不足为奇了。因为周围人都说他是对的呀。三人成虎,时间久了,他自然也就认为自己特别厉害了。

周秋萍打断了对方的彩虹屁:“行了,我只能说我尽量。”

萍乡供销社的吴主任哈哈大笑:“我差点忘了件事儿,还有卡拉ok机吗?我这边还想再要一台。”

其实他完全可以自己联系军工厂。对方留了名片,上面有销售员的联系方式。

不过80年代的人有个特点,就是凡是喜欢找熟人。好像必须得有熟人当中人,办起事情来才踏实。

周秋萍笑道:“怎么你们镇上哪个厂里想要卡拉ok机了?”

当初她将卡拉ok设备推销给供销社的时候,就存了以供销社为据点,引起镇上居民注意,从而让乡镇企业兴起主动购买卡拉ok设备的心。

因为他们也有接待任务呀。这年代做买卖,吃喝玩乐一条龙,谁都难以幸免。

没想到吴主任却否定了:“不是厂里,是我们下面一个村的养鸡大王。嗐,他不稀罕跟别人排队,准备自己买一台,天天在家唱。”

这位养鸡大王算是萍乡第一个万元户,当初还上过报纸。他很有经济头脑,在分田到户之前,就偷偷摸摸养了不少鸡。后来政策一放宽,他迅速扩大了养殖规模,抓住了红利期,早在83年的时候,就成了万元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