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225节(2 / 3)

加入书签

朦胧雾气。仿佛江南水乡的早晨,所有的风景都朦胧而美好。

周围餐桌上的人先闷头忙着吃吃喝喝,这话听到的歌声,不少人都竖起了耳朵。等到歌唱完了,某些人都热烈地鼓起掌来,还有人吹口哨:“再来一个。”

餐厅里爆发出欢笑声。

陈教授开玩笑:“你这南国笛王的名声不是吹的呀。来来来。我也来一个,小唐是吧?你试试这首《想你的时候》,你的声音低,适合这歌。”

双方磨合了一会儿,悠扬的口琴声响起,低低的男音随之而起。这改过了以后的确不一样,周秋萍甚至有种听到《漠河舞厅》的恍惚感,就是那个调调,有种俄罗斯民歌的范儿,就像是《白桦林》。

她不懂音乐,却依然觉得好听,忍不住鼓掌:“太好了,诸位老师,编曲配乐这些事儿,你们可千万别推辞。”

现在国内歌坛大部分还处于翻唱状态,找到合适的编曲太不容易了。像迪斯科女王张蔷,她的歌曲都是搞民乐的人制作的,其实听起来怪怪的。

现在校园歌手创作的歌曲,应该算是新民乐吧,用笛子用口琴用吉他伴奏,倒是挺搭的。

周秋萍的信心莫名其妙就充足了,她觉得这盘磁带也许会大红大紫,说不定真的会卖到百万张。

绝对不能塌台(捉虫)

到后来, 评委和歌手都嗨了,大家甚至忘了吃东西,一边打着节拍一边歌唱。

因为经过了好几次排练, 加上各个高校的文艺青年们联系挺紧密的, 他们对彼此演唱的作品也更加熟悉。

一开始大家端着,小心翼翼, 生怕说话得罪了人。

到后面, 饭一吃,啤酒一喝,所有人都放开了,开始互相指点江山,提自己的看法。

说着说着急起来,就现场斗吉他。这时代最流行的乐器就是吉他。谁能顺畅地弹奏吉他曲, 那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斗完吉他之后, 大家哄然大笑, 倒是忘了之前为什么而争执。餐厅里的笑声、掌声、欢呼声还有吹口哨的声音不断。

周秋萍一直在旁边笑眯眯听着。她不懂音乐,她从头到尾都无法真正参与进去。但她真的很喜欢这种氛围。也许这就是80年代的魔力吧, 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的无忧无虑和理想主义并行的特殊氛围。

不知道它能存在多久, 但她想把它们记录下来。

周秋萍笑着提醒大学生歌手们:“后面时间安排下啊, 好好录磁带。”

那位短头发的女学生认真地看着她,颇为担忧:“要录多长时间啊?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这几个月忙着比赛的事,都没怎么好好学习。”

她的同伴嗤笑:“嗐, 你还想期末考试呢。你就是不唱歌,回去也没课上。现在学校里还有谁上课呀?”

老师们不是忙着带人上街或者往北京赶, 就是在校园里演讲。不愿意掺和的人干脆请假, 连课都不上了, 省得在教室里跟人起冲突。

短发女生惊讶地瞪大了眼睛:“都这样了?原来不是我一个人逃课啊?”

为了参加比赛, 她已经好些天没去上课了,心理压力大的要命。

陈教授等人哭笑不得:“下不为例啊,以后不能这样子,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

大学生们吐吐舌头,赶紧点头如小鸡啄米。

周秋萍趁机招呼他们:“吃饭吃饭,烤羊肉串好了,要不要去拿?”

年轻人们立刻又欢快起来,跑过去排队拿现烤的羊肉串。

评委们也说饿了,各自张罗着取东西吃。

周秋萍跟人道歉,自己回去找亲友了。

今天可有4位小朋友,单靠阿妈和祝嫂子的婆婆,她真害怕会hold不住啊。

没想到小朋友们居然很赏脸,一个都没闹腾。参观完餐厅之后,他们就坐在桌上,兴奋地东张西望。

对小家伙们而言,美味佳肴的吸引力其实还比不上餐厅里装饰的花朵和来来往往不停取餐的人群,好热闹啊,好好玩。

青青和星星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小脑袋不停地转来转去。

祝嫂子家的小强则一边吃一边好奇地看厨师做铁板烧。

相形之下,卢小明是最文静的小朋友,他举止乖巧,吃相斯文,就跟电影里的民国小少爷一样,一板一眼,颇为有趣。

周秋萍忍不住在心中感叹了一句,谁家养的这么可爱的小孩,爹妈不该乐死啊,居然还有人嫌好怠拐。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周高氏看到女儿过来,笑着说心里话:“你还不如把卡拉ok房搬到餐厅里呢,你看他们都忙着唱歌。”

周秋萍点头:“我是有这个打算的。旁边那个防空洞还没装修完,等装完了,我决定增加里面自助餐的品种。可以让大家一边吃一边唱,更热闹。”

其实这是种中国特色。

等到卡拉ok开始大面积普及化之后,很多饭店的包房里都有卡拉ok设备。卡拉ok的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