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驸马如手足情郎如衣服 第121节(2 / 4)

加入书签

总也要在几日之后;而若是上庸郡城破,城中之人谁都救不得。

穆明珠行到水榭外,压下沉重思绪,行礼道:“见过母皇。”

皇帝穆桢放下手中的奏章,从水榭石桌上抬起头来,眉间的褶皱还未展开,但唇角露出一丝笑意来,亲切道:“是明珠来了啊。”便招手要她上前来,舒了口气,道:“正有一则好消息告诉你。黄威老将军领兵在上庸郡鏖战不休,与那梁国大将吐谷浑雄激战两日两夜,到底是没给梁兵破了城。那吐谷浑雄拿不下上庸郡来,在后又无粮草补给,只得奉梁国皇帝之命,鸣金收兵、调转北归了。”

上庸郡守住了!梁国退兵了!

这意味着这不断吞噬金钱粮草的漩涡,暂时止住了。

战争不只是绞肉机,更是吞金兽。

穆明珠总领后勤粮草一事,成千上万石的粮食、千万两的军饷、征调了沿途四周六郡的武器甲胄,投放到上庸郡去,就好似拿米粒喂巨兽一般,这一波物资好不容易征集输送过去,又立时要征调输送下一波物资了。

她挂心上庸郡内的情形,笑问道:“敌众我寡,梁国又是吐谷浑雄大将亲至,黄老将军竟还能守得住主城,不知是用了什么妙法?”

“不过是将士们奋勇争先罢了。”皇帝穆桢却并不展开细说,转而道:“将士们英武,朕更不能寒了他们的心。抚恤伤亡,又是一笔大开销。”她抬眸看向穆明珠,唇角笑意淡去,眉眼间的沉重之色始终都在。

穆明珠原本有意探问上庸郡诸人的情况,但见皇帝不愿细说,也就不好再问,点头道:“女臣明白。”

皇帝穆桢搁了奏章看着她。

穆明珠上前一步,把袖中拢着的账簿呈上,垂眸低声道:“母皇,朝廷自七年前起,就已经入不敷出;这三年来,空缺越来越大。厘清财政,已刻不容缓。”

皇帝穆桢接了她呈上的账簿,低头细看,神色愈发沉重,良久将那账簿摊开在石桌上,叹了一声,回眸熟视穆明珠良久,叹息道:“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七年来,你是第一个敢算清这笔账的。”

皇帝穆桢命官员清查财政,已经不是第一回。近十年来,几乎年年查,却还是年年交上来一笔糊涂账。最初三四年派出查财政的官员,死了两个,疯了一个,还有一个老病乞骸骨。随后接手的官员,便只敢交一笔糊涂账上来了。

敢像穆明珠这样查的清楚明白,明确的把朝廷“入不敷出”的数目标注出来的,还从未有过。

穆明珠欠身道:“这都是有母皇在背后支持的缘故。”她轻声道:“女臣前阵子查账,闹得朝中人仰马翻,听闻度支尚书主管与少府等各处的几位老大人,都联名上书到母皇跟前参奏女臣了。母皇按下不表,也不曾约束女臣。女臣这才敢放开手脚做事。”

皇帝穆桢淡声道:“不必谦虚。从前诸人,都不及你的能力。”

穆明珠能查清账目,虽然也因为穆明珠乃公主之尊,身份摆在这里,底下的人不敢跳的太厉害;但最关键的还是穆明珠自己有能力,不怕得罪人,又有方法,真能查明白。

这些皇帝穆桢都清楚。

皇帝穆桢更清楚的是,上庸郡这一战已经榨干了朝廷最后一点余粮,也用尽了穆明珠私人目前可用的全部金银,接下来伤亡将士的抚恤资财,必须得从别的地方想办法了。

朝廷这入不敷出的局面,绝对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如果不改变,那就是坐以待毙。

皇帝穆桢以手指压着奏章上最后表示每年差额的数字,低声道:“明珠以为当如何行事呢?”

穆明珠早已想得透彻,此时镇定道:“士庶之别,不可继续下去了。”

士庶之别,从来犹如天堑。

皇帝穆桢闻言吸了口气,眯起眼睛看向穆明珠。

穆明珠不慌不忙,条理分明道:“这些年下来,朝廷财政从曾有盈余到如今入不敷出,表面上看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耕农依附于豪族世家,朝廷这才少了税收。但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士族都可免税,依附他们的百姓也得以免税。豪族世家越来越壮大,朝廷却越来越衰微。长此以往,所谓的朝廷,也不过会是门阀之家的掌中玩物罢了。”她的话说得极为大胆,也极为刺激。

皇帝穆桢面色一沉,慢慢道:“这道理朕并非不知。八年前的却籍之乱犹在眼前,此等事如何能不小心?”

皇帝穆桢所说的“却籍之乱”,乃是在八年前,朝廷负责财政的官员早已察觉了这不详的趋势,如果朝廷不加限制,那么税收将不够敷衍用度。所以为了增加税收,朝廷决定清查户口——重点是其中通过不正当手段,买了士族身份的庶人。因为士族免税,免徭役;庶人却没有这样的待遇。随着庶人中出现的富商豪族越来越多,他们也希望能获得如士族一样的待遇,因此通过手段,更换户籍,获得跟士族一样的待遇。然而随着他们一去,交税的百姓更是越来越少。

朝廷本意是把这部分人清查出来,仍旧要他们纳税。

谁知道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