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节(3 / 6)
公主则日日陪着顾蕴,不是做针线就是跟着顾蕴学习当家理事,偶尔顾蕴来了兴致,还会拉着她一道去厨下瞧着暗香做菜做点心,跟着学习一番,只要睁开眼睛,时间便排得满满当当,自然也就没有了伤春悲秋的时间,如此半月下来,四公主的气色已比刚回宫时好了不止一点半点,人也胖了些开朗了些,倒是终于像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了,虽然这小姑娘已经嫁过人。
让皇上在召见过四公主两三次后,十分的欣慰,对顾蕴这个儿媳也越发的满意起来,连有心人在皇上耳边含沙射影的上眼药进谗言,说东宫这是打算架空了皇上,效仿唐太宗早早即位,尊皇上为太上皇,意图挑起皇上对东宫的疑忌和不满,都未能动摇皇上的心。
皇上自问自己还没到老眼昏花,识人不清的地步,所以有些事,不用别人来教他怎么做,他自己会判定!
时间不觉进入二月,征东大军尚没有大家期盼的好消息传回来,盛京一带却倒起了春寒,且不似往年只是降几日十来日的温,充其量下一两场雪也就罢了。
而是接连下了三日的鹅毛大雪,之后小雨小雪亦是不断,盛京好些地方都堆起了厚厚的雪,给大家的生活和出行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不说,更糟糕的是,有大批饥民开始结伴涌进盛京城了。
这些饥民倒也不是来自哪一个地方,或哪一个方向,而是天南海北各地皆有,可见之前顾蕴的推测是正确的,不止是有人在为调动军需而屯粮,至少去年和今年这两年内,有地方还闹了饥荒,却被当地的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瞒报了而已。
盛京乃是京畿重地,自然不可能放这些灾民进城去,不然盛京城立马就得乱了套,所以五城兵马司在禀告过皇上后,将人都拦在了城门外,以致日日都有上百人活活饿死冻死。
皇上听了心里十分难受,文武百官也是一样,可要开仓放粮施米施粥,又哪有那个底气,征东大军十几万张嘴可日日都等着吃喝呢,且西南苗夷若真反了,又得立时凑出一大笔军需来,——户部上下简直愁得要齐齐上吊了。
自然这几日宇文承川也是忙得差点儿连喘气的空隙都没有,便晚间回了崇庆殿,也一直忧心忡忡的,惟有在顾蕴面前,能勉强笑出来而已。
顾蕴看着这不是个事儿,想着她和宇文承川都是缺什么也不缺银子,何不趁机拿出一些来,救一救那些无辜的百姓呢,与他们来讲只是举手之劳而已,于那些灾民来讲,却能因此挽回性命,等待天气暖和时再谋生路。
于是这日晚间宇文承川回来,用过晚膳后,顾蕴便征询起他的意见来:“我今儿忽然想到,虽然国库拿不出多余的米粮来施米施粥给城外的饥民们,但宫里和宗室的女眷们,还有勋贵百官家的女眷们,大家可以一起募捐了银子,买了米粮,每家再出几个人,每日定时到阜成门外施米施粥啊。只不过需要一个牵头的人而已,本来这个人皇后娘娘最合适,可皇后娘娘病着,我这个太子妃只能当仁不让挑起这个胆子了,再叫了礼叔祖母和几位宗室德高望重的长辈来为我压阵,自然也就不怕人说嘴了,便是皇上,也不至于恼了你,这毕竟只是女眷们发的善心,出的也都是各自的脂米分银子,不是我一个人,也不是东宫在收买民心不是?”
宇文承川何尝没想过这事儿,孟先生计先生今儿白日还就此事征求他的意见来着,但他考虑到顾蕴如今的身体状况,也考虑到怕皇上会因此多心,犹豫半晌,到底还是拒绝了二人,说自己一个大男人,没道理什么事都让自己的媳妇儿冲在头里,何况如今顾蕴还怀着孩子,她这一胎本又保得艰难。
却没想到,顾蕴竟与他们君臣想到了一处,还主动提了出来。
宇文承川想也不想便道:“不行,你如今的状况,哪适合做这个牵头人。”
但他又的确想为那些饥民们做点事,不仅仅因为他是大邺的太子,更因为他是一个人,一个恻隐心和同情心都还没有泯灭的人,所以随即他又道:“这个牵头人还是让礼叔祖母来做罢,她身为如今宗室里辈分最高,地位最高的女眷,在皇后病着,太子妃有孕的情况下,做这个牵头人也满够格儿了,我们只届时多出些银子也就是了,反正都知道你是财主么,多出点银子也无可厚非。”
顾蕴想了想,点头笑道:“还是你考虑得周全一些,那这事儿便只能麻烦礼叔祖母了,只是她老人家毕竟上了年纪,只怕事情还得落到世子和世子妃身上,殿下回头可得好生答谢他们才是。”
她原本想做这事儿就不是为了出风头,更不是为了收买民心,当然,能让她如今已经足够好的名声再锦山添花,就最好了,她名声好了,也能为宇文承川,为东宫加分不是?
如今既有更妥帖,更万全的法子,一样也能为她,为东宫的名声锦山添花,她何乐而不为呢!
倒让宇文承川怔了一下,蕴蕴多有主见他是再清楚不过的,满以为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很多话,才能说服她呢,却没想到,她这么容易便妥协了,他不由松了一口长气。
翌日,礼亲王妃果然带着宗室里几位德高望重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