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71节(2 / 3)
多。
官、贼、寇之间的勾结,已严重到姻亲加固的程度。
这般说来,谢嘉明面上是官,实地里却是贼。徐雾在岛上不仅是贼,还勾连倭寇是个奸。
这些讯息,若没有王矗提醒,燕承诏想要去查明,需要费不少手段和时日。再则,燕承诏正忙着另一件事,如何有闲暇管这些个细节。
裴少淮道:“谢王岛主提醒。”
“裴大人客气了。”王矗惭愧道,“毕竟是我未守约在先,违背了你我之间的信约,眼下是尽一些所能、弥补一二罢了。”告辞转身准备下岛。
见识过谢嘉的龌蹉之后,裴少淮虽未能与王矗共情,但也多了几分理解。加之,眼下这样的境况,裴少淮必须抓住所有能利用的力量。
“王岛主且慢。”裴少淮对着王矗的背影说道,“有人是因利生恶,也有人是走投无路,王岛主今日既有心前来告知裴某这些,你我之间何不再合作一回?”
“占岛为贼,本就是不可信的,大人何必铤而走险?”王矗应道,“王某不是个守信的人。”
“人与人之间,或以信相交,或以利相交。”末了,裴少淮补了一句,“单你我之间,裴某觉得有以信相托的可能。”
海风鼓入王矗的双袖,显得身子骨有些单薄。
最后还是说道:“王某等候大人的吩咐。”
这才拾级而下。
……
接下来的时日,南闽各个府州发生了许多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小事”,和百姓们一起“看热闹”的同时,裴少淮嗅到阴谋诡计的味道。
并猜测,对面藏着一个手段了得且狠心的谋士——他太善于杀人生乱于无形了。
事事都好似与双安州百姓无关,与开海无关,若是不提前准备,问题真正爆发之时,便就无力回天了。
第一件事发生在泉州府的惠安县。
惠安县临近海边,易于汲取卤水,海滩开阔平整,易于修造晒盐池,此两点使得惠安县成了这一带最大的晒盐场。
县城里也常见商贾,他们拿着盐引到盐场支取海盐。
按照大庆盐法,商贾以粮换引,支取海盐,这本是一件双方受惠的事。此法在福建布政司盐课提举司的手里,却变了味道,成了阴谋算计的工具。
原来,一个扬州商贾手里有一百担海盐的盐引,连着三年赶来惠安县支取海盐都没有领到,扬州商人一气之下,到泉州府衙击鼓鸣冤,状告惠安盐场。
谢知府派人去问盐课提举司,只得到了四个字的回复——课额未满。
意思是朝廷、军卫所需要的额度尚未满足,没有余盐支给盐商们。不止扬州商人一个在排队,所有盐商都在排队,想要支盐,只能慢慢等。
谢知府安慰扬州商人道:“课额要紧,未能支盐实属无奈,惠安已经加派户丁晒盐,尔等应理解盐场的不易才是。”
扬州商人无奈,恹恹而去。
此事便也随着扬州商人传到了苏杭一带,想来盐商们必定愤懑。
泉州郡城百姓还在庆幸“自家”有晒盐场,对此事津津乐道,但裴少淮察觉到不妥——支盐困难的问题,许多地方都有,却也不至于三年支取不到一百担盐。且满足朝廷课额之后,余盐兜售有巨利,谢知府这样中饱私囊的人,岂会让泉州府下的惠安盐场“课额未满”呢?势必会加大户丁晒盐,增加产量才是。
仔细一分析,皆是不合逻辑。
即便真的“课额未满”,为了盐场的信誉,也该把此案兜住才对,岂会让盐商把消息给传开了?
显然是有意为之。
裴少淮立马找到燕承诏,让燕承诏派人去查一查。
果真,除了支盐难以外,盐课提举司今年的盐引额度,全数被当地大家族用粮食包了下来,若想要盐引,只能用更多的粮食从他们手里去换。
“三担粮一张引”成了“六担粮一张引”。
贱买贵卖。
盐商的利润一再被压榨,岂还会有盐商运粮食到闽南来换盐引?
裴少淮对燕承诏道:“燕指挥,这是冲着你的嘉禾卫下手了。”
能忍?
这才是第一件“小事”而已,裴少淮心想,打地头蛇果然格外费力一些。
细数古来兵家谋略,火攻、水攻虽是叫得响,但若论用得最多的、最奏效的,还属“兵粮寸断”之策。
断人粮草,既可削敌兵力,又可扰乱军心。
惠安县此事,明面上是盐场支不出海盐、哄抬盐引“价格”,只涉及商贾而已。而实地里,这种削短利润的赶客行为,会大大减少盐商往来闽南。
没有盐商运粮前来换引,嘉禾卫很快就会陷入粮草短缺。
嘉禾屿上海岩遍布、田亩卤化,卫所自产的粮食远不能满足军营所需,海湾对岸的同安城,所产粮食同样有限。加之燕承诏从京都率领数千精锐南下,驻扎在嘉禾屿上,近来又奉旨新招募了上万兵员,整个嘉禾卫粮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