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小知县 第77节(1 / 2)

加入书签

而且他们都是爱葫芦的人,在一起还颇有话题, 说以后滕显衣食住行都不用知县大人操心。

纪炀知道滕显过得不错就行,自然放下心来。

不过一想到滕显感谢自己把他绑过来,纪炀便哭笑不得。

哪有这样感谢人的!

现在各处作坊, 甚至官田都已经安排妥当,纪炀少见能松口气。

等送葫芦灯罩的捕快从潞州城回来, 说潞州那边好像有事发生, 具体的捕快没打听出来, 他头一次办差, 想着越快越好, 就赶紧回来了。

纪炀看看他,旁边的玉县丞也道:“以后碰到这种事, 一定要打听清楚。”

这捕快刚当差没多久, 没什么经验, 这会面红耳赤, 知道自己太着急了。

“没事,若有什么情况,潞州那边应该会给消息。”纪炀让他退下, 又让玉县丞吩咐捕快们加紧巡逻。

不管有什么事,多巡逻肯定没问题, 只是要再派人去一趟, 专门打听下情况。

现在春耕时间, 各家都在田地里干活,应该也没什么大事。

但还是看看的好,不管发生什么,都能提前应对。

不过从三月中旬开始,知州所说的隔壁凉西州流民,陆陆续续过来了。

此时的流民连非编户都不能称,官方的称呼为浮客,因为他们连未开耕的土地都没有。

细数这些称呼,其实各地叫法都不同。

在很多地方,浮客也叫佃户,租种别人土地生存。

非编户则是各家的奴仆,比如平安,滕显的下人等等。

编户就是正常的老百姓。

只是慢慢习俗更改,潞州这边称没有土地的人户还是浮客,准备耕种土地的人叫非编户,估计也是此处少用奴仆的原因。

但浮客两字,已经代表了很多东西。

不管其他的怎么改,他们的称呼还是如此。

如果漂浮太久,可能就是不少地方闻之色变的流民,不加以安抚,也就是西南灌江府的动乱之一。

所以他们来之前,隔壁松双县知县,潞州知州,都专门提醒纪炀小心应对。

要是之前,这些灾民浮客肯定不来扶江县,毕竟听都没听说过,又十分穷苦。

可今年的情况有些不同,不少凉西州百姓目的地便是扶江县。

不管说再多,纪炀看到他们的时候,还是动了恻隐之心。

眼前的一家骨瘦如柴,怀里的婴儿奄奄一息,看着面色发黄,头比身子大许多,这一看便知是饿久了。

婴儿的母亲因为饥饿也没有奶水,手上有几道划开的伤痕,明显是喂了血给孩子,让他还能活下来。

而母亲本身也是瘦到直不起腰。

这约莫是他见过最可怜的流民一家。

但这家进了扶江县,知晓来此地安歇的必须去衙门登记,还是一家五六口走过来。

领头的汉子也没好到哪去,全家都没有穿鞋,空荡荡的衣服只是挂在身上,那补丁更不用说,已经密密麻麻看不出了。

他们身上背着锅碗器皿,看着破破烂烂,但这全是他们的家当,自然不舍得扔。

负责登记的小吏年虽小,他看一眼差点吓得后退半步。

不过想想扶江县以前的日子,也就是没遭灾,若有了灾,估计也是这般模样。

登记好之后,按照他们来的顺序,安排到玉家湖安置,那边提前准备了简易的房屋,虽说不结实,但至少有个屋顶,要再想住下去,必须自己动手加固。

这也是纪炀故意如此,如果建得太好,难免让他们升起懈怠之心,还会让五个村子很有负担。

如此做对大家都好。

这样只能挡挡风的屋子,已经让这家感激万分。

等看了他家口述,小吏登记的情况,纪炀才知道这家具体情况。

他家原本是凉西州东津坝人士,平日种田为生,去年东津坝也是整个凉西州雪灾最严重的地方。

他们一家原本九口人,冬天还没过完,已经剩下七口。

好不容易熬过冬天,地里的庄稼也已经坏了,他们那边寒冷,种的是冬小麦,跟潞州这边春种秋收情况不同。

年前用全家积蓄买的种子全都坏死在地里,这日子也是没法过的。

熬过冬天,还有青黄不接的春天。

隔壁家卖了一双儿女,算是有了铜板,可以重新耕种。

他家思索再三,家里两儿两女,哪个都不舍得,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们西南边的灌江府又在打仗,还传来征兵入伍的消息,征的还是隔壁他们凉西州的兵马。

灌江府地处边境,他们一有事,凉西州就要出钱出人还出粮。

富裕人户都有些撑不住,何况他们普通人家。

所以这家痛下决心,把田地卖了准备离开。

谁料又被村里揭发,说他们想逃兵役,那兵役本就是加派,其实不合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