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我力能扛鼎 第243节(2 / 3)

加入书签

她刚清理了眼糊,尚且还算是目明,往巷子外眺了一眼,一惊:“这么多人?”

巷外密密麻麻几排兵,隔着十几步远,都能瞧出队伍齐整,锐气焕发。

公孙景逸摸过一顶帷帽扣头上,“我爹手下四个巡检房,只能拨给我俩,大概七八十人罢,够用不?再不够……就得跟我爷要家兵了。”

他说最后半句时有点吞吐,唐荼荼立刻想到了原因。

家兵是私人武装力量,也是私屯兵,官员豢养私兵扈卫都是有数的,多了是违制。照公孙家这把兵当仆役用的架势,妥妥超了限,再大张旗鼓地满街游荡,保不准要给他家里惹麻烦。

唐荼荼本就湿糊的眼里又涌上来一层水雾——这是真大哥!只听她一句口信儿就喊来这么多人,连家兵都考虑调度了。

“够了够了,先从县城开始挨家挨户走访,发现红眼病就带到印坊去,那边已经安排好了。”

赶制出的帷帽和手套一人一份发下去,组起了第一支防疫队。

公孙景逸招猫逗狗多年,从来没领过这么多兵、干过这么大的正经事,一时间胸中长虹激荡。

“和光!走!跟哥哥干大事儿去!”

唐荼荼怕这两人莽撞,又补一句:“千万不能莽撞抓人,一定要跟病人说明情况,记录好信息,和和气气把人带走。”

“知道了知道了。”兄妹俩头也不回,大步朝天地走了。

手边能用的人手多,调度快,还有严明的军纪,大大提高了效率。到下午时,县城内八条大街、几百条巷道、百家商铺、五千户民就查访完一半了。

唐荼荼没闲着,用了耳房一面墙,踩着桌子上去画了一幅占满墙的县城大地图,听着外边的传话,不停在图上标红点。

——兴隆大街桥水巷南道,两人,系父子。近三日去过某某地。

——安平巷尾,一人,何宅采买佣人。近三日过去某某地。

……

一个一个往墙上标注,用最小字。

到酉时天黑,已经在城中统计到三十余病例。

静海县六万民,三分之一的百姓住在县城里,派出去的兵就地休息,明早开始慢慢辐射向周边的村镇。

唐老爷紧了一天的精神松缓下来:“万幸啊,万幸患病的不多,三十来人,能治。”

只有唐荼荼和杜仲对视一眼,隐隐的忧虑又增厚了一层。

杜仲见过以往各地赤眼病的医案,觉得这个数字不小。

唐荼荼回头看着墙上的红点,红点稀疏,还没有密集成片的趋势。照理,爆发性的传染病该是一染一片,此时红点却是零零星星,东边俩西边仨的。

病人不多,几日内去过的地方各有不同,还看不出规律。

她是经历过末世疫情的,见识过那个时代防疫的严密,对眼下这处处漏洞的走访查病不太乐观。

这赤眼病传染得快,照杜仲所说,一人得病传染一家,一家传染左邻右舍。新年,街上的商铺全打着折价廉售的揽客招牌,客人络绎,路边的摊食成列望不见头,一条街上只要有几户人家染病,再逛逛街,就会是满街病源了。

这不是一传二,二传三,而是成比例扩散的。

何况这是早期的第一波发病,患者多是从各家医馆报上来的,病人眼睛通红肿胀了才去看病,家人里有没有染病的还得两说。

等那张红点图放到县衙大桌上,开了一天会、脑袋昏沉的赵大人立刻站直了。

唐家那闺女染了疫,这图又是她画出来的,赵大人念着自个儿身体,不敢离图太近,背着手、隔着三步远瞭了一眼,目光如豆,嘛也没看出来,也不明白费这大力气画图有甚么用。

他端着大人架势,抚着山羊胡,迈着四方步在二堂里兜圈子。

“这病患,老的老,小的小,伺候起来麻烦,家家户户都有大人伺候,为何非得把病患全带去印坊关起来?”

议事的县官们齐齐抬头。

只听赵大人又说:“那印坊不是住人的地方,吃喝住用混在一块,岂不是毒里养蛊,病上加病?”

旁有老大夫解释了医理,说这赤眼病病灶简单,做好防护不会互相染病。

赵大人仍是摇摇脑袋:“不如叫染了病的在各自家中将养着,贴个封条把宅门一锁,谁也不准出来,每天发下药送进去。什么时候病好了,什么时候拆封条放人,如此不好吗?”

县丞忙说不妥:“大人不知,里头好些病人都是穷人家,不是独门小院,住的是胡同巷子,几户人家吃喝拉撒全在一个院儿里,总不能封条全锁起来——再说了,这赤眼病又得煎药,又得药汤敷眼,寻常家里哪有会伺候的?”

“杜小神医召集了县学二十余医士,左近几家医馆的坐堂大夫也主动请缨,印坊里满满当当的大夫,将病人聚在一块,岂不省时省力?”

赵大人吁气叹一声:“容我再想想,明早再做决议,天不早了,诸位回家歇去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