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我力能扛鼎 第227节(2 / 3)

加入书签

衙门前边是衙,后边是家,前后只隔一道院墙。什么家里吃用、仆役安排,那都是小事儿,最怕的是账目糊涂,从最开始的记账糊涂,慢慢变成了公私不分,最后变成了中饱私囊,就是把脑袋栓在裤腰上了。

可一县的钱财打手里过,不把五指拢一拢的,那是圣人。

五指怎么拢,什么钱可以拢一拢……这些道理不能细讲,里边藏着许多门道儿。

赵夫人话说三分,不点透,她仔细瞧着唐夫人是不是个伶俐的,要是唐柳氏听懂了其中道理,就当是给自家老爷离任前结一份善缘——毕竟唐家是京城出来的,手里总会握几条人脉。

谁料想,唐夫人那是一点也没听出来,记账算账的本事倒是进步飞快。

这份赤诚之心难得,赵夫人老脸有点臊,索性不讲了。

年纪大了,心愈细致,忍不住絮叨起来:“后天就是腊八了,过了腊八就是年,你有什么打算?”

唐夫人想了想:“老爷惦记着义山,想让他年前来这边过年,又怕风大雪大,路上没人护送,不安全。”

“我们自己好说,俩丫头还小呢,也不挑拣,做几身新衣,做双新鞋,就算是过年了。”

“还小呢?”赵夫人笑吟吟看着她:“可不小了,过完年就十五了吧?好几户人家都悄默声与我打听呢。”

十五,说的是荼荼……唐夫人忙说:“您跟我卖什么关子呀?还不快快说是哪几户人家?”

珠珠耳朵竖得比兔子长。

三两口扒完饭,她抓着姐姐就去咬耳朵了:“赵姨说咱们这儿民风淳朴,没有那么多讲究。元宵节是个相看的好日子,有什么赏雪宴,撒吉宴,拜神礼佛的,好多青年男女凑一块,就是为了相看!”

唐荼荼在京城没见过这个,觉得挺有意思:“那我去瞧瞧。”

珠珠傻眼:“那那那……那个谁、那个殿下怎么办?”

唐荼荼也叫她的结巴感染了:“什、什、什么怎么办?”

珠珠迷瞪半天,脑袋瓜子里好似亮起了一盏明灯,眼睛都瞪圆了。

“姐,你太厉害了,有那那那个殿下,你居然还敢骑驴找马?!”

说完就窜跑了。

只留唐荼荼一人,在寒风中陷入了深深的迷惑里。

唐夫人帮忙置办了行装,高高兴兴送走了杜仲。明明军营只离十几里地,她硬是塞了满满一马车吃用,跟送大姑娘远嫁也没差了。

杜仲挤进马车里,抓着车帘挥挥手,嗓子微哑:“唐姨回吧,姑娘也别送了,外边风大。”

唐荼荼:“他们要是礼节不周到,对你不客气,你就回来,车夫是咱家人。”

驾着马的车夫笑了声,宽沿帽盖得低,藏住了一双狡黠的眼。

“哎呀茶花儿你想真多,军营里有吃有喝,一群糙老爷们对文化人儿都敬仰得很,杜仲去了受不了罪!”

和光骑在马上,扬鞭直指东头:“别磨蹭啦,出发!”

马蹄哒哒出了巷子。

隔日,便是腊八。

腊八粥豆米买多了,料放得足足的,提前泡一晚,第二天再熬上两个时辰,直到锅里找不着一粒完整的米,粥就熬好了,香甜软糯,府里人人都说好喝。

府里几个主子没一个挑嘴的——唐老爷爱吃面,唐夫人就贪一个酸甜口,珠珠小姐就爱淮扬菜里的平桥豆腐和狮子头,再没别的了。

二姑娘,那更是不用说,大馒头配口米汤管饱就行。

厨嬷嬷平时一身能耐没处发挥,手痒得厉害,偶尔买点精贵食材,做几道费事的菜吧,上了桌,还要被唐老爷提点一句“珍惜物力”。

真是气死个人。

好不容易熬个腊八粥,全家都说好。厨嬷嬷喜笑颜开,连着几天一直熬粥。

今儿加枣,明儿加葡萄干,后儿加松子花生核桃仁,一天不落地喝了好几天,总算接完了旧年的最后一波喜。

年关将至,街上的铺面生意全红火起来了。

县衙周围四条街原本就热闹,临到年根,铺子不论卖什么的,米面粮油、布匹成衣、食肆酒楼,家家都打出了廉售折扣的牌子,店门恨不能从早开到晚,全是红红火火的年味儿。

上马关几大棚的猪羊一连吃了十天饱食,吃得肚饱流油,膘肥体壮,看见伙头兵就哼哧哼哧凑上来拱手,浑然不知进锅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了。

这程子,来自天津的信件一封接一封,有时隔日,有时甚至只隔两天。

信进了军营,十几个影卫总要厮打一番比谁手快,抢着送最后一程,就为了送信进营帐时,看看殿下今儿接着信会是什么表情。

于是晏少昰把脸板成了面无表情,瞪一眼,一群影卫笑着窜远了。

她像是终于找着了鸿雁传书的趣味,信里谈古论今,总有许多时人从未窥着的全新见地。

【天津年味儿愈浓,这是我在这边过的第二个年啦。

去年冬至才穿来,那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