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节(4 / 6)
见商毅,中华帝国将会对蒙古釆用什么样的政策。
因为在这个时候,蒙古和汉族之间,仍然缺乏必要的信任,而且由于清廷余众在蒙古大肆宣传中华军会杀光蒙古人,或把蒙古人当汉人的包衣奴隶等等,再加上这次出征蒙古,中华军表现出来的强悍战斗力,也使不少蒙古盟旗主心里都颇为不安,中华军的武力可比清廷强大太多了,会不会真的对蒙古采用强压政策呢。
因此有不少旗主心里都做好打算,如果中华帝国真的对蒙古各盟旗釆用强压政策,那么自己不访先假做答应,等回去之后,就立刻举族北迁,躲得远远的,于是也借这个机会,互相交流勾通,了解其他旗主的想法,能够接受的条件,万一真的到了举族北迁的地步,大家是不是可以一起走,互相之间也能有一个照应。
当然也有一部份旗主对中华帝国还是有一点信心,因为如果商毅真打算对蒙古各部赶尽杀绝,那么以帝国的武力,完全可以横扫整个蒙古,还谈什么呢,既然把众人都召来,也就表示中华帝国并不想与蒙古敌对下去,但毕竞现在还没有知道中华帝国的对蒙政策,因此每个人心里也都不能安定。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商毅也点了点头,其实蒙古各盟旗主有这样的想法,也十分正常,而现在也是该向蒙古各旗主们透露中华帝国对蒙古各盟旗的管理方式的时候了。
在目前来说,商毅打算在蒙古地区仍然沿用清廷制定的盟旗制度,并不做什么改变,清廷能够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对蒙古地区一直保持着比较有效的统制,武力并非是绝对的,因为在明朝的大部份时间里,也对蒙古保持着相当的武力优势,并且迫使得不少蒙古部落归复,臣服,但明朝始终都没有形成对蒙古进行有效管理统治,而清廷真正能够对蒙古进行长期管理统治,实际是靠两条,一是联姻,二就是盟旗制度。
对于商毅来说,联姻肯定是不可取的,但盟旗制度当然还是可以沿用,因为在目前这个时我来说,盟旗制度确实是一个对蒙古地区进行比较有效管理的制度,一方面可以分化了蒙古各部的实力,使每个盟旗都没有单独对抗中央的力量,同时也能够加强了中央对蒙古地区控制。
另外暂时保持蒙古的盟旗制度不变,乜能够起到安抚蒙古人心,尽快使蒙古各盟旗臣服于中华帝国的目地,反正一切都没有变,那么臣服亍清廷和臣服于中华帝国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而在这个时候,福临等母子三人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因此商毅也下令,让堵胤锡带着福临等母子三人,越过长城,首先去拜会乌克善,并且向蒙古各盟旗说明中华帝国的对蒙政策。
长城定蒙(二)
居庸关位于北京西北的关沟峡谷之中,中间有长达十八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
而这时商毅就站在居庸关的城楼上,以居高临下之势,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只见山势雄奇,关城两两旁山形陡峭,两山夹寺,一水中流,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山上长城蜿蜒盘绕,游走龙蛇一般,依山傍势,或起或伏,时隐时现;山下城楼巍峨雄伟,各种庙宇亭坊、仓房署馆、层叠错落,红墙绿瓦、油饰彩画相应成辉。
尽管在另一时空里,商毅曾不止一次的在居庸关八达岭段长城游玩过,但在本时空里第一次架临长城的时侯,却另有一种感觉,只觉得眼前的长城,雄伟之气魄、磅礴之气势,带有一股震慑人心,令三军易避的威压之势!!竟似远胜过另一时空。
不过商毅仔细一想,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另一时空里,长城的军事用途已完全丧失,纯粹成为人们游览观光的地方,尽管到过长城的中外游客,都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工程艰巨,但毕竟是一种游玩的心理,而在这时长城,却还是不拆不扣的战场,刀光剑影、千军万马,血流千里、尸横遍野的场景,在这里屡次上演。
而且这时在长城内外可不是中外的游客,而是近十余久经战阵,身经百战向无敌之师,枪炮林立,旗帜飞扬,更是给这个古老的战场增添了几分冲天的杀气,给人的感觉自然大不相同。
因此商毅也禁不住手扶着长城垛口,对着关城下的壮丽江山,大声念道:“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念完之后,低下己是一片叫好声,只见堵胤锡从关城下上来,向商毅施了一礼,笑道:“好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皇上这首《清平乐》工整分明,流转自然,而且以景言志,交织浑然一体,语气高亢雄壮,实在是一首难得的佳作,臣佩服之至!”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当然不是商毅写的,而是另一时空里,天朝太祖所著,也是‘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名言的出处。
做为穿越大众的一员,商毅并没有像其他的穿越前辈那样,将一些名家的诗词窃为己有,一来他并不是文科出身的人,对名诗词所知有限,当然商毅来到时代也不好,因为在明末的时候,中国古代的大部份知名诗人、词人都己经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