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8节(5 / 6)

加入书签

察哈尔也无城可守,而这时蒙古各盟的援军还没有到,当然不敢与中华军对抗,因此三人商议之后决定,放弃正黄旗察哈尔,向东北方向撤退到镶黄旗察哈尔去驻守,与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卓索图盟的援军汇合之后,再和中华军交战。

结果中华军又兵不血刃,又占领了正黄旗察哈尔,这时中华军己经进入察哈尔地区百余里的距离了。

正黄旗察哈尔正位于纳林河东岸,离奇尔泊只有十几里的距离,因此成进决定就在正黄旗察哈尔驻军,等待清蒙援军到来。

中华军在出兵之前,就己经强调过了军纪,虽然连占三旗,但对牧民们并没有什么侵扰,而且这时察哈尓投降清廷的时间也并不长,加上察哈尔部一直受清廷的戒备,并没有独立组成一盟,而是受清廷的直接控制,部民们对清廷也没有什么好感,因此三旗的部民们也十分顺从中华军的统治,并没有太多的反抗。

从正黄旗察哈尔逃离之后,硕塞、博洛、岳乐三人逃到了镶黄旗察哈尔,三盟的援军也赶到了,哲里木盟确实是全力支持清廷的余势,在乌克善返回哲里木盟以后,就立刻下令盟下十旗,招集各旗牧民组军,因此再接到了硕塞等三人的救援信之后,乌克善、察罕、索纳穆、满珠习礼兄弟四人全都出动,招集全盟十旗人马,共计约有二万余人,赶来救援察哈尔,同时也派人催促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出兵。

而昭乌达盟、卓索图盟两部本来只是想在口头上支持清廷的余部,并不想出兵,但见哲里木盟己经出兵了,也不好推脱,另外这两盟也对中华军确存有相当的戒心,虽然元朝己经灭亡了三百余年,但汉蒙之的矛盾存在,互相之间还缺少信任,加上硕塞、博洛、岳乐又一再渲染汉族强势,要消灭光蒙古各部,因此也使这两盟觉得,无论如何也都应该出兵,那怕是做做样子。

昭乌达盟共有八部十一旗,现任的盟主是敖汉左旗温布,受封为扎萨克多罗郡王,出动约七千人马;卓索图盟有二部五旗,现任的盟主是喀喇沁右旗玛济克,受封为多罗杜棱贝勒,因为卓索图盟较小,只出动了四千人马,这样一来,三盟相加,总兵力也超过了三万人,毕竞这个时候蒙古各盟的人口也并不多,大盟如哲里木盟也不过几十万人口,而小盟如卓索图盟只有十余万人口,因此能够聚集起这样的兵力,己经很不错了。

因此双方在镶黄旗察合尔汇合组成了满蒙联军,这时总计兵力达到了三万八千余人,其中绝大部份都是骑兵,达到三万三千余骑,而马匹数量超过了六万匹,因为大多蒙古兵都是一人双骑,少数是一人三骑,另外还有牛羊牲口五千余头,而步兵主要都是清廷的余部,另外清军还有约六百余支火铳,小炮六门。

人马汇合之后,硕塞、博洛、岳乐三人也都大为放心,于是众人也立刻展开了聚议,怎样对付中华军。

这时联军也基本调查清楚了中华军的实力,这次中华军出动的是北京军区的第一军,另外还有两个骑兵团,硕塞、博洛、岳乐等人对中华军的番号编制都比较熟悉了,因此也可以计算出,中华军的总兵力是在三万三千左右,骑兵五千余人。

硕塞、博洛、岳乐都是和中华军久打交道,深知中华军的厉害,因此都认为应该就在镶黄旗察合尔拒守,同时派人说动归化城土默特的瓦达克、勒克徳浑叔侄出兵,从中华军的背后发动进攻,最好还能说动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也出兵,然后三路人马一起进攻中华军,这样才有胜算。

但蒙古三盟并不同意他们的意见,因为蒙古各盟并没有和中华军交过战,不相信中华军的战斗力真有那么强,虽然双方在北京郊外打过一次,蒙古军惨败,但那一次是和中华军的骑军交战,而现在中华军全军只有五千多骑军,而蒙军全是骑兵组成,在蒙古各旗的旗主看来,骑军仍然还是天下无敌的兵种,而且草原的地形,也确其有利于骑军作战,另外还有一点大家也都没好意思说出来,那就是上一次蒙古军大败,是因为由硕塞领军,如果换了自已领军,绝不会失败。

甚于听说中华军擅用火器,骑兵也是以使用火器作战为主,蒙古人并不怎在意,在马上使用火枪,无非也就是和在马上使用弓箭是一个道理,因此各盟、旗主都主张主动出去,去进攻正黄旗察哈尔,给中华军一个迎头痛击。

而尽管硕塞、博洛、岳乐都知道,主动出击是凶多吉少,但无论他们怎样说明,中华军的士兵是如何英勇善战,火器是如何厉害如何可怕,但蒙古各旗主大半都不信,而且说得多了,还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这个时候,蒙古人还是敬重英雄的民族,因此在言语之间已经隐含对三人的胆小怯敌颇有不满。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在这个时代,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都很难相信火枪火炮真的有那么大的威力,何况蒙古各部还生活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就是清廷当年,正视中华军的战斗力,也用了好几年的时间。

另外蒙古各盟要求主动出战,也确实是有一些客观原因,因为草原之间的各部征战,很少有后勤支持一说,随军只携带少量粮食和牛羊,都是打到那里,抢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