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好女难嫁 第161节(1 / 2)

加入书签

人们冒着大雨往山上走,背着孩子老人,背着吃食被褥衣裳,背着家里养的猪羊,背着今年新买的农具铁锅,竹席里面裹着干柴,贴身绑着柔软的干草,走到往年一直来此庇难的山洞里,一家挨着一家,挤的密密麻麻,生起火来,挤在一起烤火煮热汤喝。

白天还好,虽也是湿漉漉的,却没多冷,到了夜里才难熬,雨还在下,柴火不够烧,到半夜时就冷的不行,一家子挤在两张薄被中,靠着这种法子熬过漫漫长夜。

县城里也是洪水如瀑,往山脚汪洋倾泻而去,住山脚下的人都移上来了,就在靠山壁那一侧的浅洞里搭了个住所,山洞外雨如瀑,山洞里面火苗潺潺,多少能带来些暖意。

山下的田都淹了。

大雨下了三四天,好容易停了,天仍是不放晴,还阴沉沉的。

衙役们穿着蓑衣背着干柴火,在街上架起大锅,开始熬驱湿寒的药汤,另一边煮玉米糁子干饭,是为赈济县里躲洪水的百姓。

这一场雨,若还停歇,这一季的稻麦必是没甚收成了。

万幸,连着阴了三四天,间或下了些小雨,然后就晴了。

这场雨不算大灾,但灾后仍有许多事情要做,徐知安又忙起来,连带着衙吏兵丁都调动开来,分组往各处去统计受灾的人口和田亩数目……还要担心徐郎君的安危。

玲珑的行动已然不大方便了,心里还是担心水灾后起了疫病,山上冲下来许多牺畜,能救的都救上来了,没法子救的都冲进山脚的河里田里,不消几日,腐臭味就四散开来,蚊蝇成群,黑压压的,看着真是让人担忧不已。

就怕灾民喝那生水,还怕他们捞淹死的牲畜吃……徐知安听了玲珑的建议,带着兵丁们去疏通淤堵的河道,打捞死畜深埋,又在蚊蝇多的地段燃上毒草薰了几天,使人四处散传不许喝生水的禁令。

连着一个月,都在处置这些事宜,好在徐知安的官威还算不错,各项调度和命令都能有效施行,灾后处置得当,百姓的日子很快恢复了正常状态。

一个夏天,经了两场这样不大不小的洪灾,此地的百姓已习惯了这样的灾祸,难是难了些,不过山里吃食多,只要人没命,日子就能过的下去。今年比以往更好些,官府使力的多,赈济的也及时,虽有灾,人心却稳。

临秋时,山民成群结队的进山采收山货,菌子价低,但遍地都是,药材价高,却要好一番寻找,最易找到的就是山里的葛仙根。

一连许多天,衙里被人送来许多黑褐色的葛粑和鲜菌子,都在竹篮里装着,怕衙里的人不收,都是晚上偷偷放在大门口处,老刁头早上打开门,总能看见门口放着十来个竹篮子。

还有人将东西送到卫所,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南浦以前穷而乱,兵丁多行匪事,百姓提将起来,只有骂名。今年遇灾时,那些身背许多骂名的兵溜子突然间似变了性儿,一改以往的作派,很是尽心尽力的帮着百姓做了些事,事后也没借机掠夺家中物什,而是一身泥一身汗的利落走了……人心换人心,管他们是为着什么改的性儿,总是自家得了便利与帮助,家里无甚好东西,也只能拿出这些来送予他们以示感谢之情。

刘同知可激动,他提着从自家门口捡的半篓菌子刻意往主薄县丞面前走了几遭,嘴里也不消停的巴巴,好似这半篓菌子便是他的功勋一般。

主薄与县丞可厌弃他,不就半篓菌子么,当谁家没有似的。

过几日,主薄也提溜一篮子葛粑在众人面前得瑟了几回,葛粑不贵重,贵重是这粗糙的葛粑代表的百姓们的认同感。

为官几十载,家资几万贯,说来,那些虚名浮利不值一提,如今得了几块粑粑,却叫人心头难得的沉重。

今日始知,往日的得与失。

君子之德,不过区区四个子,却教他蹉跎行差了半生,今番才醒悟过来。

一篮葛粑,重若千金。

刘同知见老主薄沉思半晌有见悟之色,便不去打扰他了,转而问徐知安:“大人家得了多少菌子葛粑?”

徐知安思及家里储了两瓮的葛粑,神色不免带了些许得意道:“不多,也就几百块吧,倒是菌子多些,家里人日日要晾晒一些,如今院子都晾满了。”

刘同知与老主薄:……小年轻儿就这点不好,浑不知谦逊为何物。

徐知安微微一笑:“羡慕啊?”

两人齐齐背过身不理他,不羡慕,才不羡慕。

才怪。

徐知安从书柜里取了厚厚一摞文书出来,分为两份,一份给了刘同知,一份给了老主薄。

“去年的雪灾和今年的洪灾,虽赈济及时,然损失难免,即使朝廷休恤,免了粮税,然于此地百姓而言,不过是比往日多缓一口气,治标不治本。一茬灾祸连着一荐灾祸,连年灾殃下来,百姓已无力事生产以自足,拿屋舍来说,去岁被雪压塌了许多,好不容易新建起来一处能遮风避雨的处所,今年一场洪水过去,屋舍又被水冲走了,然后再次重建,倘或今年又有雪灾,或是明春又有洪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